马斯克为AI操碎了心,苦谏背后存在着大生意可以做

2017-07-24 09:14:40 来源:AI Lab 热度:

我们已经无力统计马斯克是第几次提醒全人类,一定要警惕人工智能的威胁了!
 
7月15日,马斯克又在一次美国全国州长会议上发表了演讲,主题围绕人工智能可能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威胁。这一次,硅谷钢铁侠把车祸、飞机失事、毒品泛滥和食品问题和人工智能进行了对比。结论是这些东西至少没有对人类文明造成根本威胁,反而人工智能却是人类文明存在的根本危险。他还列举了人工智能潜在的“四大罪状”:抢走工作机会、引发社会危机、操控信息、引发战争。
 
好家伙,漫威电影里的大反派都没说一次性把这四件事都干了,人工智能居然如此了得?
 
粗略统计了一下,这已经是马斯克3个月内至少第4次发表这类言论了,无论是个人社交网站还是公开场合的演讲与讨论,马斯克可谓随时随地都为人类的未来操碎了心。
 
我们无从揣测马斯克的真实内心出发点。自古所谓“文死谏,武死战”,或许从若干年后来看,今天真的是马斯克在苦口婆心地劝阻人类集体跳下悬崖。而你我这些愚蠢的人类还毫不领情。
 
当然,就AI到来这件事对人类实行“苦谏之事”的并非马斯克一人,大名鼎鼎的霍金和英国天文学家马丁·里斯都是AI毁灭人类论的支持者。但与这两位有些不同的是:马斯克是位商人——而且是一位正在从AI身上获得不少利益的商人。
 
先有敌人,后有战争
 
我相信无论你是马斯克的拥护者还是反对者,都会承认一个事实:马斯克是一位极其会创造故事的人。连年亏损、产能存疑的特斯拉,一路杀到了北美市值第一的汽车公司,其中马斯克对于世界、未来和人类的宏大叙事应该说居功至伟。
 
人类交通带来大气变暖和环境威胁,于是我们有了特斯拉。
 
人类能源紧张,于是有了太阳能公司SolarCity。
 
人类的人口压力过大,我们要移民去火星,于是有了火箭公司SpaceX。
 
人类的交通过分拥堵,于是有了超级高铁Hyperloop,隧道挖掘公司Boring。
 
不难发现,马斯克的故事是有模板的:第一步,发现人类的问题;第二步,问题很大,必须死磕;第三步,原来这事可以很geek的用技术解决掉…..第四步,投资、并购、成立公司、融资。
 
当然,问题始终是问题。还是那句话,马斯克是想拯救人类还是想赚钱,亦或兼而有之,我们无从判断。但这个套路至少如今在AI上又重现了。
 
战争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战争的前提是要有敌人。马斯克的眼中,AI就是那个充满极端气息的,可以毁天灭地的敌人角色。但是很不幸,我们并不能阻止它的到来。那么在这种末日恐怖气氛中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马斯克的答案是,成立一家公司。
 
开源AI和技术沉积:击破巨头壁垒的唯一阀门
 
马斯克率领仁人义士揭竿而起,反抗AI毁灭世界的第一步是什么呢?马斯克认为应该是对AI实行监管。
 
2015年年底,马斯克和Y Combinator总裁山姆·奥特曼创建了人工智能公司OpenAI。这家公司创建伊始就表示要开源其研究成果进行分享,并且进行公益式AI研发,监督和修正的AI发展轨迹,将人类引向更安全的AI道路。
 
听起来,这有点像是AI界的法庭和异端裁判所:引向更安全的道路,就是说别人家有不安全的道路呗。但事实上,经过一年半时间的高速发展,OpenAI已经成为了在研发成果和技术沉淀上举足轻重的AI企业。谷歌大脑的工程师在评论今天世界的AI能力时,认为OpenAI是仅次于DeepMind的第二强AI公司。
 
随着越来越多的AI应用和关键性技术在OpenAI提供的多种平台中诞生,马斯克事实上也攫取到巨大的AI利益:
 
一、 人才积累。我们知道在AI领域,尤其是深度学习这样近乎富有无穷想象力的领域,人才就是第一战斗力。
 
OpenAI的独特性,让它的文化底蕴和研究环境都具有巨大的人才吸引力。只要留住这些人,那就是肉烂在锅里了,怎么都跑不出去马斯克的怀抱。特斯拉刚刚就从OpenAI挖走了Andrej Karpathy担任人工智能及自动驾驶视觉总监,直接向马斯克汇报。
 
二、平台性技术沉淀:OpenAI提供的是底层开源平台,这意味着各种各样的技术都会在平台上进行研发。
 
其中很多都属于AI商业化的关键性技术。无论这些技术未来花落谁家,他们的底层永远都是OpenAI,其未来想象空间大到不可思议。
 
三、击沉巨头格局的唯一办法:OpenAI给马斯克带来的最大价值,莫过于通过开源和公益的模式,这家公司横空出世,改变了AI核心能力完全掌握在几家科技巨头手里的牢固格局。
 
我们知道,真实的AI产业就是如此残忍。异军突起的研发型公司近乎于必然被谷歌、微软等巨头收购。所以AI的战略走向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通过OpenAI将AI研发环境进行扩散和众包,AI世界的格局被撬动了一丝裂缝。而格局改变之后,马斯克这样原本不属于AI圈的人有机会进入了核心圈层,并且同时收获无数资本的目光。

责任编辑:黄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