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携手联通推虚拟SIM卡 移动电信谨慎观望

2017-10-10 14:44:54 来源:中国经营报 热度:

近日,苹果正式发布了第一款搭载e-SIM技术(虚拟SIM卡),支持独立网络、独立通话功能的Apple Watch Series 3,不过这一功能仅限于中国联通的网络。
 
据悉,Apple Watch3加入了蜂窝数据功能,通过内置的麦克风可直接通过手表拨打电话,并支持移动网络独立使用语音助手Siri。实际上,苹果采用的是e-SIM技术。据悉,e-SIM卡与传统需要插拔的SIM卡不同,e-SIM卡的数据通过空中下载的方式写入终端,并通过预定好的程序进行用户身份的验证。
 
“从技术上看,e-SIM卡使用户可以在不同运营商的网络间进行切换。但是就目前的政策环境、运营商自身考虑、基础设施条件,还不足以正式推广商用。”一位中国移动终端公司的内部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据悉,目前已有包括苹果、华为、三星、出门问问在内的硬件厂商将e-SIM卡技术应用于其设备中,但对于这种理论上可以甩开电信运营商、自由接入蜂窝网络的技术,业内人士认为,依然有待观察,但中国联通此番与苹果的合作试点值得关注。
 
硬件商的热度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普及,通信和联网也在成为这些智能硬件的一项标配功能。显然,相对于汽车、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的内部空间要珍贵得多,特别是在电池技术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前提下,因此e-SIM卡显然是个更好的选择。
 
而将e-SIM卡用于可穿戴设备并非苹果首创。目前,三星的智能手表Gear S2、S3,华为的智能手表HUAWEI Watch 2,都有e-SIM卡版。人工智能公司出门问问在2015年也开始着手研究e-SIM技术在智能手表中的商业应用方案。
 
2016年3月,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宣布了期待已久的嵌入式SIM卡(e-SIM)远程配置的规范。这是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代表着首个GSMA标准化版本的可重复编程e-SIM标准,这一标准可用于消费电子设备,例如智能手表、健身设备和平板电脑。到去年年底,GSMA协会公布e-SIM标准的第二阶段,允许设备脱离手机连接到蜂窝网络。
 
而硬件商的行动则更为积极。以苹果为例,2011年,苹果公司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了一项虚拟SIM卡专利,苹果称该专利可以让用户无需使用SIM卡就可以直接访问运营商提供的无线网络服务;2014年9月,苹果在发布iPad Air 2时首次将e-SIM卡的概念(又称为“Apple SIM”)带到了实际产品中。
 
出门问问则在2016年6月联合中国虚拟运营商民生通讯发布了智能手表Ticwatch2的e-SIM业务;2017年4月,出门问问与中国联通合作,推出了完全支持联通e-SIM业务的Ticwatch S。
 
除电子消费类产品外,面向物联网市场,e-SIM卡未来前景广阔,包括车联网、可穿戴设备、智慧家庭、智能家居、远程智能抄表、无线移动POS机、定位跟踪等。据雷锋网等媒体的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共有1.25亿e-SIM连接,总价值约1740亿美元。
 
“在物联网领域,无论是硬件商,还是运营商都很积极,有人曾预测20年内物联网设备数量将超过1万亿台。这些设备都需要通信互联,而当前基于运营商蜂窝网络的物联网连接占比仅5%~8%。”中国移动终端公司的一位内部人士透露,与物联网的e-SIM卡商用不同,在消费电子产品方面,运营商一直是犹豫的姿态,而硬件商则较为积极。
 
运营商的逡巡
 
面对e-SIM卡在个人电子消费产品方面的商用,对于硬件商与电信运营商态度的差异,有媒体分析认为,基于e-SIM卡可以自由切换运营商网络的技术,这会给用户以方便,也会为硬件销售增加噱头,但会使运营商沦为纯粹的通信管道,利益会因此受损,所以才有了态度上的差异。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e-SIM卡在消费电子方面所面临的障碍,实际上是运营商的业务流程和政策方面的问题。
 
据了解,若用户在独立终端开通的e-SIM卡号码还在合约期内,如果想换成其他运营商网络,原来的运营商通常不会直接允许,而是要求用户去营业厅亲自注销关停原有号码,之后才能利用终端进行切换。
 
据电信分析师付亮介绍,目前,工信部没有同意运营商在全国开展一号终端和e-SIM卡业务,只能在一些试点省份进行,这也就造成仅支持中国联通网络的Apple Watch3此番只能在上海、天津等6个城市应用独立通话功能。
 
而在营销角度,切换网络的主动权不被运营商掌控,也在某种程度上致使其利益受损。
 
“个人用户使用号码网络,主要是根据资费来选择,若某运营商宣布优惠促销,则用户很有可能立即切换网络。另外,个人用户的e-SIM业务,往往是由终端厂商来推进、引导的,所以运营商,特别是体量较大的运营商并不希望把切换运营商的选择权交给运营商不能管控的界面去操作。”上述中国移动终端公司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三大运营商唯有中国联通在此方面积极推进,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各项准备工作已经成熟,但依然处于观望状态。
 
“现在移动和电信都在看联通e-SIM卡在消费电子产品上的使用情况,联通已经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去做这件事,已经做了一年半的时间。移动和电信虽然做好了准备,但是项目还没有正式上马。因为集团还比较犹豫,如果联通试点地区用户使用较为积极,我们也会进行跟进。”上述内部人士说。
 
独立化趋势已定
 
即使态度上有如此差异,但业内人士依然认为,e-SIM卡用于个人电子消费类产品是未来趋势。
 
“从某种意义上看,中国联通比其他两家运营商积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前智能手表的独立通话还是采用3G技术,而中国联通的3G网络采用WCDMA制式网络,这是国际主流3G标准,可以将成熟的技术直接拿来使用。”付亮说。
 
此外,上述人士告诉记者,volte(可实现数据与语音业务在同一网络下的统一)网络改造、建设完成后,也会使e-SIM卡在个人电子消费类产品方面的应用更加成熟,用户体验更加流畅。
 
在苹果新品发布会结束后,海通证券发布分析报告指出,Apple Watch3是苹果发布的新品中很有可能超预期的产品。Apple Watch3内置虚拟SIM卡,可以独立通话,且内置了更多检测功能。而且在未来有望实现:无创血糖杀手级应用开发,将使用光学传感器实现无侵入的血糖测试;内嵌电池于表带;搭载Micro LED,显示屏升级。
 
出门问问的一位工作人员认为,可穿戴产品未来的三大趋势是手表独立性(包括通讯和应用)、更完善的健康运动算法、支付和ID的结合。其中,手表独立性是最重要的趋势。智能可穿戴设备有很多脱离手机使用的场景需求,例如在跑步时,不漏接任何一个电话和信息等。所以,以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不再只是智能手机的延伸。
 
“但是这需要运营商解决其中的重要问题,如何将e-SIM卡号码与运营商自身实现强捆绑,或者设计出相适应的资费套餐。传统的SIM卡号码会被用户用来注册互联网账号,用作银行预留信息,如此一来,用户不会轻易丢弃号码,毕竟成本太高。”上述中国移动内部人士说,“此外,还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传统的SIM卡写号开卡是在运营商这里完成的,而e-SIM卡在个人电子消费类产品上的号码,是由终端发起的,所以会存在一定的信息安全隐患,若这一问题能够得以解决,在监管层面或许会出现松动迹象。”

责任编辑:吴一波

相关推荐

只学苹果的商业模式是不够的

随着iPhone在全球的成功,苹果公司应用程序商店的商业模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追捧,全球电信运营商和手机制造商也开始争相开设自己的应用程序商店。然而,要取得苹果那样的成功,只学习苹果的商业模式是远远不够的。要认识到,苹果商业模式成功的基础是产品本身,包括产品的设计、工艺甚至产品营销的成功,在这方面,许多企业与苹果还是有差距的。同时,运营商也应当更加关注终端厂商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而不应当仅仅热衷于建设自己的应用程序商店,因为终端也是苹果商业模式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产品的角度看,苹果的产品一向有其独特的设计和风格,虽然在配置上不一定是最先进的,但在工艺上一定是一流的。在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应用方面,

3G竞争 别只拿手机“说事儿”

静观来路,其实运营商面前已有很多前车之鉴。有传言说中国电信将引进黑莓。其实早在2006年,中国移动就引入黑莓两款机型,并针对企业用户推出了相关服务。但是经过这三年来的市场培育,黑莓并未在国内结出硕果。黑莓用户至今只有数万,相对于中国移动5亿的用户量,可谓“小众化”产品。黑莓之所以没在中国移动手中开花结果,在于其只针对企业用户,且资费昂贵、曲高和寡。中国电信如果引入黑霉,也将面临如何将一产品“大众化”的问题。对于中国联通而言,与苹果的联姻之路也有待市场考验。由于水货大行其道,苹果手机正式引入之前已是满天飞。苹果的粉丝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手握水货iPhone。iPhone的魅力在于丰富的软件应用,

回首苹果2009,展望2010

2009已经接近尾声,回首2009年,很多人认为今年是苹果历史上最成功的一年,甚至可以认为是苹果之年.这一年,应该会载入苹果的史册,因为这一年确实发生了很多事情.让我们来回头看看吧:1.乔布斯的肝脏移植手术

99.4%:苹果何以垄断智能手机应用?

从去年到今年的年初,苹果一直就是业内关注的焦点,只是因为一款iPhone这样的一部智能手机吗?是也不是,说是是因为所有有关苹果的焦点都与iPhone密切相关。说不是,是因为除了iPhone之外,其应用商店不断变化暴涨的应用和下载量又屡屡引发人们对于iPhone的关注。尽管如此,但业内,至少笔者没有想到,据最新的统计,2009年全球手机应用销售额高达42亿美元。以销量计算,苹果竟然占据99.4%的市场份额,一个近乎于100%的数字。也许这样的数字只是在PC领域的Wintel才得以见到,但不同的是,苹果只用不到两年的时间,而且是在诸多厂商推出类似应用商店的竞争之下实现的,而随着未来新的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