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家长不必做“虎妈”

2017-12-28 10:24:17 来源:新京报 热度:
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和算法可能会为我们解决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问题,而教育的本质,可能就是要回归到去获得那百分之一的灵感。


据报道,送孩子参加编程学习班,正在悄然成为家长们的一种时尚。究其原因,是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面临就业压力,因此尽量让孩子提前学好编程这门在人工智能产业中急需的知识,避免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读完报道,不禁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但这样的良苦用心,当真可以让孩子在未来的社会中更有竞争力吗?

程序员也可能被人工智能淘汰

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刻的技术变革,它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很多就业岗位都会面临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根据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和奥斯本的估算,美国的就业人口中,大约有47%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替代。而根据我们的估算,中国的这一比例甚至会更高。在这种背景下,家长们为孩子们未来的就业焦虑,试图让孩子们未雨绸缪地做些准备也就可以理解了。

不过,让孩子过早地学习编程,希望用这些知识来为孩子们赢得竞争力,未必会收到预期的成效。

从目前的角度看,编程的确是一门和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技能,但这个火热的职业,未来也可能面临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

我们知道,最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职业有两类,一类是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的职业,另一类是比较重复的、程式化的劳动。而编程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以上两种特征——尽管在很多时候它需要创造性的脑力投入,但在其他很多时候,重复的、程式化的、纯体力的投入却是更重要的。这就决定了这种劳动很有可能会遭遇人工智能的替代。

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不少程序员开始探索用人工智能进行编程了,一旦这一探索取得巨大突破,那么程序员也就不再是人工智能时代的铁饭碗了。

人工智能时代应让孩子自由发展

那么,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家长们应该提前让孩子学点什么,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无法给出答案,但在我看来,顺应孩子的兴趣,让孩子自由发展可能是更为可取的。

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不同家庭教育模式的成果是不一样的。在最近的《计量经济学》杂志上,三位经济学家曾经对不同的家庭教育模式进行过比较。他们发现,在一个相对固化的、职业流动性较差的社会中,家长们进行更多干预,让孩子去学习某些特殊知识将会获得更高的回报。而在一个变化的社会中,让孩子自由发展,可能会在将来为孩子带来更高回报。

在弗雷和奥斯本那份关于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经典报告中曾指出,有三种特质是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感知能力、社交能力,以及创造力。如果某个职业对这三种能力的要求高,那么这个职业就难以被人工智能取代;如果一个人拥有这三种能力,那么他作为一名劳动者就难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这以上三种能力可以通过上辅导班学习来培养吗?当然不行!感知能力只能在体验中培养,社交能力只能在和人打交道中磨练,而创造力只能在尝试中体悟。所有这些能力的形成,都需要有独立性和宽松的成长环境来作为前提,这就决定了让孩子自己做主可能会是更适合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方式。

事实上,人工智能时代很可能是让人们解放天性的一个契机。爱迪生说,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和算法可能会为我们解决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问题,教育的本质可能就是要回归到去获得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显然,要做到这点,靠“虎妈”教育不行,而让孩子自己做主或许会更有成果。

责任编辑:吴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