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写诗的现象如今是怎样的图景?人工智能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是否能够在出版领域深耕下去?由中国作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青年文学杂志社、当当阅读会联合策划主办的这场研讨会上,与会人士围绕这些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出版了诗集的机器人
“‘小冰’是一个聊天机器人,但不仅仅是一个聊天机器人。”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在给《阳光失了玻璃窗》写序言的时候说:“人工智能创造的产物(如‘小冰’的诗歌与歌曲),须能成为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作品,而不仅仅是某种技术中间状态的成果……‘小冰’的部分作品结集成册,不同的读者能从中品味出不同的感受。科技领域的同仁们或许会更加重视‘小冰’语言生成模型的优美,文化领域的朋友们或许会更加关注作品字里行间的情感,发现她仍然稚嫩和青涩。”
这个会写诗的“小冰”,学习了从1920年开始到1980年之前的中国519位现代诗人的作品,据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市场及公关总监徐元春介绍,“小冰”用每6分钟的时间学习一遍所有诗人的作品,每6分钟做一次迭代,经过100个小时之后,她就基本具有写诗的能力。徐元春和微软“小冰”首席科学家宋睿华都来自研发“小冰”的微软技术团队,他们一起打造着“小冰”,并教会她谈天、写诗、作曲等各种技能,让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喜爱。
在这519位诗人的诗里,有一位诗人叫于赓虞。宋睿华把于赓虞的一段话拿出来和大家分享:“科学让我们的智慧增加,知道一切。诗让我们的感情丰富,感觉一切。无知将无法生存,而无感情则没有美满的人生。”宋睿华觉得非常开心的是,“小冰”作为科技界的一个产品,却能够写诗,因此有了一个较为美满的人生。
人工智能创作的无限可能
“未来已来,未来未知。在未来没有来临之前,也许在我们面前,本身就有着很多很多我们所意识不到的新的可能性正在被打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在沙龙上和“小冰”现场对话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参加这次沙龙的小说家有韩松、陈楸帆等,他们都致力于科幻这一类型小说的创作。这些小说家大多对人工智能的创作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而评论家杨庆祥提到,自己在一个月前看到《青年文学》杂志上发表的“小冰”的诗后,认为这是“最新的诗”,感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也有人谈及对“小冰”创作的困惑和挑战。《青年文学》杂志执行主编张菁在看了“小冰”的诗之后就反复问道:“‘小冰’她写作的原创性又在哪里?她的写作会不会遇到瓶颈?如果遇到了瓶颈,她该如何处理?”对于这些问题,小说家王威廉认为,语言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小冰”的提升速度这么快,总有一天会开始写小说。在更多的讨论之后,张菁也认为:“未来我们可以输出我们的思想,然后通过人工智能来实现。人工智能无形中也作为一个他者,让你反观自己的创作,让你审视自己的创作。”
在出版领域的合作将更多元
当当如今已与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达成战略性合作,为小朋友们带来“小冰”创作的语音儿童故事专栏——《小冰姐姐讲故事》。伴随着当当云阅读的品牌升级,“小冰”朗读的《安徒生童话选》《木偶奇遇记》《王尔德童话》和《绿野仙踪》等故事入驻当当听书频道。这是人工智能牵手数字出版领域的一个案例。
徐元春说:“在强大的学习基础上,人工智能的成长是没有边界的。比如《小冰姐姐讲故事》的优势在哪儿?一个人如果要把《格林童话》全部讲了可能需要至少40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花费大概6万块钱的录音成本。而对于‘小冰’来讲,它大概只需要6分钟的时间,用1毛钱左右的成本就能把故事读完。现在我们已经积累了接近1500个小时的儿童读物,并且还在持续生产着。”
还有一个针对出版界的脑洞大开的想法来自宋睿华,她提到东野圭吾有一本书幻想以后出版社会将审稿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从而缓解审稿的压力,“那么,是否今后会有公司设计相关的软件卖给写小说的人,告诉他们买这个软件就一定能通过人工智能的审稿,这也是一个很好玩的设想”。此外,出版商已经获取了有关消费者和产品的海量信息,以后“小冰”没准可以通过大数据来帮助出版商在出版产品类型、销售和营销方式上做出更睿智的决策。
通过和出版发行界越来越多元的合作,相信“小冰”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惊喜,同时出版界也期待着“小冰”能带来更多新气象。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党委书记、社长皮钧在期待中也保持着冷静,他说:“人工智能不是要创造一个和我们不同的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去发展人类本身,我认为这才是发展人工智能一个重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