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VR眼镜,上一堂解剖课

2018-01-10 10:24:01 来源:文汇报 作者:唐闻佳 热度:
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钻到身体里看心脏的结构、肺部运动状态———眼下,一场名为“虚拟人体展”的特别展览正在上海科技馆展出。该展览由复旦大学牵头设计,借助VR、AR(增强现实)等技术,带领公众以虚拟方式体验医学生的人体解剖课,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
 
 
在“虚拟人体展”上,观众戴上设备,通过最先进的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探秘3D人体模型内部。(袁婧 摄)
 
人体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由哪些系统组成? 男性和女性在内部构造上有什么区别? 这些问题都可以在这个虚拟人体展上找到答案。展区里,两块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的正常人体结构展示系统屏,直观地对人体结构进行360。全方位展示。借助功能选项,观众可自由选择让人体各系统叠加显示,以了解人体各组织结构的相对位置。
 
如果感觉这样的体验还不过瘾,不妨进入人体器官(心、肺)增强现实互动系统区域一探究竟。戴上头戴式VR显示器,观众立刻感觉与外界隔绝,并置身于人体中。运动的心、肺等人体器官就放置在虚拟环境里,观众可以观察心脏和肺的运动状态,也可使用交互手柄拾取心、肺、膈肌、气管等,身临其境地体验一回医学生上解剖课的感觉。
 
还想看看给大脑做手术是怎么回事?“脑外科手术导航技术互动展示系统”可以帮观众实现这个愿望。该系统依靠医学影像、计算机技术、空间定位技术,来协助手术医生进行精确手术定位。观众手持探针在脑部模型上移动,探针就会在导航屏幕上同时移动,帮助寻找和定位肿瘤。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宋志坚教授告诉记者,这套自主研发的系统可不仅仅是供大家“玩”的,它已进入临床,造福了众多脑肿瘤患者。
 
本次展览由复旦大学、上海科技馆、上海复旦数字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联合主办。这也是四家单位共同承担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人体结构及手术导航互动展示系统”的成果之一。该项目中,研究人员利用实验室在医学图像处理、三维重建、增强现实等领域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实现了人体九大系统、1800多个解剖结构的高精度三维建模和立体显示。同时,研究人员还将人体结构、功能和疾病等知识融入展品的互动过程中。
 
人与健康是科学普及的一个重要主题,不过此类展览过去主要以实物模型、图书、视频等形式为主。“虚拟人体展”一改传统,利用VR、AR等技术,实现对人体结构、功能、疾病等内容的科学、完整展示,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据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主任周国民教授介绍,该项目成果在医学人体解剖教学中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人体解剖学是几乎所有医学生都要上的“必修课”,传统教学需要利用大量的尸体标本。由于尸体标本与活体器官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学生数量与标本数量存在供需缺口。如何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减少解剖教学对尸体标本的依赖,成为人体解剖学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该研究项目有望在很大程度上替代尸体解剖,并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虚拟人体对心脏、肺等器官进行了动态建模,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首席记者 唐闻佳)

责任编辑:杨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