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市场已经成为“绞肉机”
回顾过去,宽带市场一直是南电信、北联通的天下。由于城域网和接入网覆盖相对较好、市场开拓相对较早,南电信、北联通在各自的“领地”当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区域垄断”的先动优势。这种局面虽然让消费者可能面临着无法自由选择宽带接入服务的窘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给了其他运营商局部的生存空间,因而中国铁通和一干民营宽带运营商在市场空隙中依然能够生存发展。
然而,这种微妙的平衡却由于市场的改变而改变。
从IT和CT整个外部大市场环境来看,移动用户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宽带市场尚有提升空间,运营商要提升用户和收入规模,就必须进一步深挖宽带市场的存量价值和新增价值;从宽带市场内部的竞争来看,现有宽带市场领先者并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长期的“区域垄断”让消费者期望能够有新的可选项出现。
于是,中国移动高调进入成为必然,而被动卷入三大巨头“战争”之中的民营宽带,很容易成为牺牲品。从2017年(截至11月)三大运营商宽带业务发展的情况看,中国电信用户数从1.23亿户增长到1.33亿户,增长975万户;中国联通用户数从0.75亿户增长到0.78亿户,增长226万户;中国移动用户数从0.78亿户增长到1.10亿户,增长3252万户。也就是说,不到一年时间里,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从28.1%增长到34.4%,而新增用户市场份额占比更是高达73.0%,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新增用户数之和连中国移动的一半都不到。如此激烈的竞争已经使得宽带市场成了“绞肉机”般的存在,民营宽带在强大的三巨头面前,如果依然按照原有的路子发展就只能成为同质化竞争的牺牲品。
宽带市场的势能转化
民营宽带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和自身“小、快、灵”的特点是分不开的。与基础运营商相比,民营宽带的体量虽然差距明显,但民营身份加上规模小意味着某些社区、乡镇等“微区域”的进入反而更有谈判的优势,没有基础运营商庞大复杂的机构和流程意味着工程周期和业务周期更短,没有基础运营商复杂的营销和服务体系意味着资费结构、客户响应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然而,“小、快、灵”意味着在局部战场的战术层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优势,但在整体战场的战略层面上却存在严重短板。全国性品牌的不足使得企业形象难以树立和维持,可持续发展长期规划的不足使得老用户经常出现流失,更关键的是自有宽带业务网络资源的不足使得消费者信心始终无法牢固建立和巩固,即便是已经用上民营宽带的消费者也难免对其是否会“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心生忐忑。而且近年来宽带市场经营已经从“跑马圈地”走向“精耕细作”,三大运营商也一改过去宽带业务坐店等客、广告招客的做法,一方面不断扩大网络覆盖和预覆盖延伸,另一方面主动放下身段上门营销、持续不断降低资费、想方设法优化、简化流程并提升客户体验。以中国移动为例,前述如此强有力的增长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移动强大执行力和末端营销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不惜代价的“价格战”,即在占有用户市场份额就是占有未来发展机遇这一铁律面前,价格战成了见效最快的手段。而“内力”不足的民营宽带在这场既拼“武功”又拼“内力”的血拼中败下阵来,也是在情理之中。
民营宽带何去何从
指望“神仙”停战给“凡人”一个喘息的机会,恐怕并不现实。君不见,新年伊始三大运营商的宽带促销大战已经在全国各地陆续打响。宽带市场不相信眼泪,支撑民营宽带未来的也不会是情怀。因此,民营宽带必须尽快解决以下两方面问题。
首先是寻求差异化竞争。之前“小、快、灵”、打破“微区域垄断”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在业务、资费方面已经难以和三大运营商抗衡的情况下,需要从服务转型、服务品牌构建等方面着手重塑差异化优势。
其次是寻求价值扩展。民营宽带大多扎根本地,拥有一定的地方合作资源,同时“小、快、灵”的优势可以使之转型为家庭或社区综合信息化服务的业务合作商或代理经销商,通过扩展自身的业务范围和业务模式,扩大宽带和信息化服务的周边价值,与宽带主业务形成互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