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分公司相互竞争 “流量漫游”壁垒待解

2018-01-25 10:51:08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热度:

“每次假期回家呆几天,都要单独买几十块钱的流量。”在北京工作、老家山东的杨先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虽然手机里还有本地流量,但这些流量只能在北京用,回老家后就无法使用,只能购买国内通用流量。”
 
春节临近,流量漫游又成为消费者茶余饭后的吐槽话题。大多数春节返乡客都会遭遇与杨先生类似的“流量漫游”问题,手机归属地基本“够用”的流量,在出差、返乡等异地消费的情况下必然出现超支。
 
这种情况一如当初的手机国内漫游费。需要指出的是,一直以来,电信业务中的漫游费仅适用于通话业务,并不存在“流量漫游”的官方定义。但目前运营商将流量区分为“市内流量”、“省内流量”、“国内流量”,前二者价格大幅低于国内流量,且无法异地使用,这导致消费者在手机号码归属地之外使用流量时会产生价格较高的套餐外流量费用,该费用被普遍称为“流量漫游费”。
 
2017年9月1日,三大运营商已经正式宣布全面取消手机国内长途费、漫游费,被消费者诟病了十多年的漫游费正式落幕。但如今,流量漫游却接过话题棒,成为新的吐槽对象。而且,对于国内接近10亿的4G用户而言,流量漫游费的影响远超通话漫游费。
 
26年漫游费
 
如果以1991年电信主管部门制定全国人工漫游费标准为起点计算,漫游费收了超过26年。
 
漫游费的诞生起初归因于运营商属地化的运营体系。移动网络发展初期,运营商各省市公司相互独立运营,移动业务的网络建设、维护、计费、客服体系均由各省、市公司独立负责。A市手机用户如果前往B市,需要漫游技术支撑,才能保障该手机用户使用B市网络实现通话功能,因为这一业务消耗了B市网络资源,但用户只向A市运营商缴费,故业务完成后,B市与A市运营商之间因漫游业务相互结算,这一运营商内部的管理成本最终转嫁为消费者的漫游费。
 
1994年,原邮电部发文调整移动电话资费标准,漫游通话费从1.1元/分钟调整为双向收费0.6元/分钟,漫游通话费比本地通话费贵0.2元/分钟,多出的0.2元为漫游业务收费。起初,相比于数千元的入网费,漫游费并不显眼。但2001年入网费取消之后,高额的漫游费开始引发关注。
 
2008年,就“漫游费过高”问题,发改委、原信息产业部举行“降低移动电话国内漫游通话费上限标准听证会”,但本次听证会并未能显著降低漫游费,大部分用户仍然为0.6元/分钟的漫游费买单。
 
3G时代之后,三大运营商开始在全集团统一建设支撑系统,中国联通率先推出了全国“长市漫一体”的全国统一套餐,套餐内通话不再区分长途、漫游业务,执行统一收费标准。虽然套餐外通话仍需支付漫游费,但这一业务缓解了漫游费带来的舆论压力。这一业务也成为联通的一大竞争优势,其后,这一套餐在电信、移动也迅速推行。
 
其后,运营商各省市之间的漫游结算成本逐渐降低,漫游费存在的作用也开始从弥补管理成本转向“平衡竞争”。在用户增速放缓之后,运营商开始针对低消费人群、贫困地区推出低资费套餐,由于漫游费的存在,运营商也并不会担心此类套餐大范围流入异地。这既为运营商发展了新用户,又没有影响高资费地区的业务收入,一举两得。
 
如今,语音早已不再是运营商的主营业务。以中国移动为例,2008年,中国移动用户4.57亿户,用户月均通话时长500分钟,语音业务总收入2989亿元,每分钟通话带来收入0.122元。而2017年,中国移动8.8亿用户,月均通话时长已降至377分钟,每分钟通话收入降至0.045元。
 
流量漫游新生
 
但是,这种通过漫游费弥补省市之间管理成本、平衡各地区竞争的管理方式,在流量时代仍然适用,而这也是流量漫游存在的根源。
 
“跟语音业务一样,跨地区产生流量业务时,各地运营商之间也要产生数据结算费用。”1月24日,一位中国电信人士告诉记者,“有时候结算费用比套餐内的流量价格还高。”需要指出的是,流量漫游对消费者的影响还要高于通话漫游。
 
随着4G网络普及,消费者流量使用量在大幅提升,为了满足国家对提速降费的要求,运营商通过多种方式使消费者在尽量不增加消费的情况下使用更多流量。对于新增用户而言,运营商推出大量低资费套餐,而集团统一套餐用户,运营商则一边逐步降低资费水平,一边大量赠送本地流量。
 
根据记者调查了解,绝大多数低资费套餐基本都是本地流量,此类套餐在异地使用都会产生“流量漫游费”。而集团统一套餐中赠送的本地流量都属于“套餐外流量”,用户在正常使用时,会优先消耗套餐中的“国内通用流量”,通用流量耗尽之后才会扣除赠送的本地流量,也正是因此,此类用户在异地消费时,会遭遇“大把本地流量不能用,还得额外花钱购买全国流量包”的情况。
 
由于存在多种套餐,无法统计本地流量与全国流量价格的差异,在不同的套餐中,全国流量价格普遍高于本地流量,差异在数倍至10倍不等。此价格差异加剧了消费者对于流量漫游费的不满。
 
“本质上在于三家运营商都无法消除各省市公司之间的竞争壁垒,为了避免其他地区公司的低价业务冲击本市的用户市场,相互之间的结算费用肯定会长期存在,流量漫游也不会停止。”上述电信人士介绍,“三大运营商都想打破各省之间的壁垒,这样就没了全国、本地之分,也更利于集团管理。但都还没有成功案例。”
 
在此情况下,流量漫游在所难免。而且,春节期间属于流量高峰时段,根据工信部近两年统计,春节期间用户日均使用流量超出正常日均流量的50%,在此情况下,消费者只能期望运营商在“春节特惠包”中提供更大力度的流量优惠。
 

责任编辑:吴一波

相关推荐

评论:电信运营商等待麦秋

2009年5月17日,距离小满只有4天,但这未必就是运营商“等待收获之季”。立夏刚过,3G尚未“大展拳脚”,价格战就如火如荼开始了:浙江移动TD套餐每月60小时包月达到80元;北京联通WCDMA最低套餐98元,语音费用最低达到0.24元/分钟;北京电信则推出160元包300小时的上网费用……我国古代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可以说,在收获来临之前,就已经有作物枯萎了。3G带来的仅仅是盛夏般的价格战吗?运营商何时才能等到利润的“麦秋至”?电信业的赢利密码截至2009年3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手机用户分别到达4.77亿、1.37

电信运营商论剑 增值业务决定成败

对于三家运营商增值业务方面的部署,Gartner公司手机行业分析师Sandy沈认为,对于运营商来说,3G规模能否扩大,关键在于能否推出足够多、且有足够吸引力的3G业务;也就是说,增值业务的业绩将决定运营商在3G时代的成败。5月17日,中国联通的WCDMA网将投入试商用运营。从此,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之间的3G大战正式展开。在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吕廷杰看来,3G之战除了将给用户带来新的体验外,还会造成运营商进一步优胜劣汰,最终形成两家巨型运营商相互竞争的格局。电信专家此番“双寡头”预言会否成真?从三家运营商3G起跑姿态中,或许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增值业务部署各有侧重5月11日,中国移动投资5亿

电信:三大运营商火拼手机电视 寄望试商用期圈地

尽管中移动手机电视业务在经历奥运期间短暂的火爆后始终未能走出低谷,但是这并不妨碍其他运营商看好该项业务。日前,《通信产业报》(网)记者独家获悉,中联通将在5·17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推出手机电视业务,开展试商用,预计到2009年10月正式收费。显然,曾经波澜不惊的手机电视市场即将引入新的竞争者。联通出马在中移动看来,中联通WCDMA制式终端与业务的丰富将是最大威胁,手机业务无疑正是这样的威胁。据《通信产业报》(网)记者了解,此次中联通将在“5·17”推出的手机电视业务将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中移动的做法。例如,在内容来源上,中联通几乎与所有中移动的内容提供商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且在资费政策借

电信运营商积极布局SNS:短期内对业绩影响不大

中国移动旗下的SNS网站139.com5月20日在广东省上线。去年,中国电信与北京神州恒基签署合作协议,与该公司合作共同推出虚拟3D时尚社区ChinaQ,正式进军社区平台。去年10月15日,新联通在挂牌成立的同时,其旗下的SNS网站——“新乐园”也悄然上线。运营商进军SNS,一方面是巩固各自积累多年的庞大用户资源,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加用户的黏度。从短期看,运营商进军SNS对各自的业绩影响不大。运营商积极布局SNS在运营商看来,天然的优势加上巨大的诱惑是他们进军SNS的理由。“运营商进入SNS,一方面是巩固各自积累多年的庞大用户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推出自己的SNS站点为用户提供新的增值服务,增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