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万物互联已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其技术进步和应用进展一直是各行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家庭智慧化了、政务智能化了、路上跑的汽车联网了、家里装的水表也联网了,连杵在路边的照明灯都联网了……有人笑称,物联网青睐的是没有生命的物体。事实真是这样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1年前,畜牧业就蠢蠢欲动了,牛和羊已经被吹到了风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奶牛是怎么“互联”的。
巨大的产奶差距催生智慧化奶牛养殖
据统计,自1978年至今,我国牛奶产量整体呈增长趋势,产量增长占全世界奶量增长一半以上,已成为世界第三产奶国;截至2015年,我国奶牛存栏量大约1469万头。虽然奶牛存栏量增长快速,但却存在奶牛单产水平低的问题——对比发达国家的数据,以色列每年每头奶牛可产奶11.8吨,而我国只有2.5吨——这直接制约着奶牛场的收入增长。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中小型奶牛场中还是依靠“人眼”在掘金,也就是靠饲养员的观察来判断奶牛是否处在发情期。一旦发现奶牛处在发情期,就及时进行配种,以保证不间断产奶。所以,能否及时发现奶牛处在发情期,对于奶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判断失误,只能靠药物处理来弥补,除了增加成本,还会影响奶牛的健康及牛奶的质量。不过,无论饲养员有多丰富的经验,还是很难做到精确监控每一头奶牛,因而时常错过奶牛发情的最佳时机。传统人工监测发情的准确率仅有65%,这极大地降低了奶牛的产奶量。以每头牛每天产出30公斤奶、每公斤牛奶售价3.6元来计算,这意味着:错过一个发情期(21天),一头奶牛就要损失2268元。
多年来,奶场一直在尝试解决这个问题。传统方案主要存在功耗大、安装布线复杂、故障率较高、综合成本过高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今,智慧化奶牛养殖已成为行业公认的发展趋势,通过新的ICT物联网解决方案,奶牛的发情监测成功率可达95%,从而提升受胎率,增加产奶量。
NB-IoT替代人眼轻松识别发情期
NB-IoT作为新一代技术的代表,是智慧化奶牛养殖的重要基础。通过NB-IoT技术可实时监测奶牛的活动量、体温、脉搏等指标,用大数据分析来判断奶牛的发情期。此举将大大提高牛奶产量、降低人工成本,节省药物处理费用、提升奶牛场的收入。所以,该技术也深受乳制品企业及畜牧相关部门的重视。
自2017年3月起,中国电信与华为开始着手讨论新的方案,针对奶场主遇到的问题就行了针对性设计,最终确认了可行性方案:通过佩戴在牛脖子上的智能项圈来监测奶牛的体温和脉搏,将监测信息通过NB-IoT基站传输到云端,用户在PC端和手机端可同步查看。也就是说,奶牛场主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轻松掌握自家奶牛的情况。于是,“牛联网-现金牛”项目正式开启了。2017年10月,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宁夏、河北、安徽等地启动试点测试。
牛联网方案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呢?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实现低功耗、大连接、广覆盖。因为方案采用了NB-IoT通信技术,所以天然具备了该技术的优势特性。相比传统方案:传感器工作耗电更少,单个电池可支持5年以上;建立1个NB基站可以覆盖上万头牛的连接;同时还可以保证更大面积的信号覆盖。
二、设备性能稳定。奶牛所使用的NB-IoT传感器可以经受严寒酷暑的考验,可负荷室外温度介于-30℃~45℃,其防护等级达到IP65的要求(IP65即Ingress Protection 侵入保护指标。这是美国针对电器设备外壳对异物侵入的防护等级,主要是防水、防尘、防爆)。
三、高性价比。只要有NB-IoT网络覆盖的地方,就不用专门架设线路供电,也不用部署多个RFID基站,所以无需专业人员对于线路、节点进行维护,相应的就降低了维护成本。
奶牛场笑看现金牛潜力无限
任何一项技术革新或者解决方案的爆炸式增长,都离不开对商业盈利的贡献。就奶牛智慧化方案实施的商业模式来看,多数产品基于成本定价后需要一次性投入;目前的方案是先出资290元购买全套设备,这仅仅是其他同类产品平均价格的1/3,而后需要承诺在5年内每年缴纳60元服务费(含软件使用费、流量费)。从试点的市场反应来看,接收度较高,未来希望通过进一步增加增值服务来获得盈利。
以目前的商业模式来运作,降低了奶牛场主的前期投资压力、深化了行业与运营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有效提高了畜牧产业的经济回报,同时也推动了畜牧业向信息化、智慧化发展。
放眼未来,牛联网的监测云系统数据无疑会为周边产业带来重要支持,比如溯源监测牛奶质量。而数据变现必将推动运营商未来在商业模式上的转变,从而衍生更多创新的服务。
现在万物互联正在打破垂直行业的“信息孤岛”,将生产者、消费者、经营者、调度者等各个角色以及各种设备和服务连接起来,带动万物协同,促进大规模行业应用的发展,形成新业态,实现服务增值化。同时,利用平台所汇聚的数据,挖掘万事万物的潜在价值,催生出更多能够为人类生活和工作带来舒适和便利的应用。
在连接成为常态的今天,华为始终聚焦客户需求、帮助运营商建立面向“物”的极致体验,携手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万物互联,打造繁荣、共赢的物联网生态圈,做大产业,齐享成果。
责任编辑:靳玉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