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类智能应用:"智造"之光熠熠生辉

2018-02-07 20:20:53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热度:
虚拟经济的泡沫和风险往往引发大规模经济动荡,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比如,德国将工业4.0作为国家战略,构建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新型制造体系;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大力推动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产业变革。欧美国家“再工业化”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制造领域,而是致力于制造中高端、高附加值的产品,旨在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同一时期,由于人力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制约,我国低端制造业正转移至其他发展中国家,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阻截”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制造业“追赶”的“双向挤压”严峻局面。如何破局?
 
“智造”让实体经济更健康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大多数技术创新的产业载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17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为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我国2015年发布了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提出“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近3年来,“中国制造2025”顺利实施,配套政策措施陆续推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启动创建;工信部出台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智能制造工程大力推进,完成202个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立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两化融合国际标准成功立项;制造业骨干企业“双创”平台普及率接近70%;融合技术协同创新活跃,支持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IPv6研发应用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典型行业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2017年,随着研发投入持续快速增长,我国先进制造业产业结构正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打造了航天、超算、新能源等多张“中国名片”。更可喜的是,一些先进制造业集群正在崛起,中关村科技园、贵阳大数据产业集群、武汉光电信息产业集群、杭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及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分别成为“中国硅谷”“中国数谷”“中国光谷”“中国软件名城”。从空间布局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地区已经具备了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良好基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智能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5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产值将达到3万亿元。
 
智能产品满足美好生活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个性化定制产品的需求量也在迅速攀升。而要做到“以需定产”,不仅要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还要进行智能化的生产流程再造。
 
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酷特”,原青岛红领)是“以需定产”的成功实践者。酷特2003年起开启了服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探索与企业转型升级之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打造出了以工业化的效率和成本开展大规模定制个性化产品的智能制造系统,创建了数据驱动的智能工厂,以及数据驱动的生产模式和端到端供应链生态体系。酷特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3D打印等科技手段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酷特C2M平台”集成了客户订单提交、产品设计、协同制造、采购供应、营销物流、售后服务等多项功能,通过客户端数据驱动全价值链的运营体系,将消费者、供应商、商业伙伴置于一个平台上,实现全球实时响应和高效协同,真正将信息化深度融入到工业化全流程,打造了“完全以需求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体系”。目前,酷特已融合超过200万名客户的数据,建立了40万种以上的基本版型,在线提供智能设计、自动排产等服务,使设计成本下降了40%,生产原材料库存减少了60%,制成品实现“零”库存,生产成本省去了中间商所占30%左右的价格空间,使定制服装价格降为传统定制平均价格水平的20%~50%。自2013年以来,酷特服装定制板块生产周期由20天以上缩短为7天,其收入和利润连续5年实现翻倍增长。
 
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将深入应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的智能产品。工信部2017年12月印发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指出,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服务,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深入实施智能制造,鼓励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业领域各环节的探索应用,支持重点领域算法突破与应用创新,系统提升制造装备、制造过程、行业应用的智能化水平。到2020年,智能制造深化发展,复杂环境识别、新型人机交互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技术装备中加快集成应用,智能化生产、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预测性维护等新模式的应用水平明显提升;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进一步深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相信随着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生产更多优质的智能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智能机器人的是与非
 
智能机器人是人工智能最热门的应用之一,目前已应用于制造、能源、环保、医疗等行业。在工业领域,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精益制造、产品质量检测、机器维修预测等领域,在提高精度、提升效率、降低能耗、避免故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价值凸显。美国通用电气(GE)的子公司AvitasSystem利用机器人和无人机自动检查管道、输电线、交通系统等基础设施,并借助英伟达(Nvidia)的机器学习技术指导检查程序,可以自动识别所收集数据中的异常现象;通过轮式机器人、水下机器人拍摄图片信息,用于检查炼油厂、燃气管道、冷却塔设备。通用电气用于检测飞机引擎的微型机器人,只有火柴盒般大小,它借助计算机视觉和其他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在缓慢移动的风扇叶片上行驶来寻找飞机发动机内的裂纹,从而更容易地预测机器何时需要维修。
 
智能工厂的建设如火如荼,西门子、博世、欧姆龙、施耐德、罗克韦尔等国外制造企业,以及美的、富士康、格力、华为等国内制造企业纷纷投入其中。位于西门子北京中心的工业4.0创新实验室将软件技术和第三方制造与检测硬件设施相融合,以数字化方式实现管理流程规划、产品设计与仿真、生产线仿真、虚拟调试、机器人控制、数字化质量控制等,并通过远程协作实现生产制造流程的无缝衔接。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机器人,富士康已经有几座智能工厂实现了“关灯”生产。但“无人工厂”的出现引发热议,一种声音认为,“机器换人”对生产效率提升的贡献很大,另外还有很多人认为由此引发的工人失业问题和社会问题不可避免。针锋相对的两种声音,还将长久地争辩下去。
 
“人”红是非多。机器人遭受的质疑,除了“机器换人”导致失业带来的社会问题,还包括机器人带来的安全问题,机器人成为杀人工具或战争工具的问题,以及机器人一旦拥有超越人类智慧之后可能会控制甚至毁灭人类的问题,等等。英国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此前曾发出警告称,人工智能可能终结人类。
 
应当说,任何一项新技术在发展初期都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常会引发猜测、担忧甚至反对的浪潮。对于高科技的“副作用”,我们应当在深入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理性看待。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产业变革机遇,我们应当趁势而上、顺势而为,让人工智能更好地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责任编辑:吴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