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央提出媒体融合发展之后,各城市台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但总体来看,融合转型举步维艰,特别是在实体经济波动较大的背景下,舆论影响力有所下降,经营状况起伏不定,城市台融合转型的方向和路径都不清晰。如今,互联网发展已经体现出新的代际特征:信用互联网。这将引发全面深入的社会服务互联网化,成为城市台转型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
城市台的竞争优势依然存在
中国的城市广播电视台是一个特殊现象,其起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四级办广播电视政策。目前,全国共有地级、县级广播电视台2552家,占全国广播电视台总数的95%以上,是全国广播电视台中体量最大的一部分,也是近几年受市场影响发展最为艰难、转型最为迫切的。
城市台建立之初就有明确的定位,即服务于本地党委政府,服务于本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于本地公众。由于这种显著的地域特色,在广告经营几乎是唯一收入的年代,城市台普遍存在体量难以做大的共性。经济实力较弱,新闻舆论影响力又受到互联网传播的冲击,所以城市台成为首先感受到互联网之殇的广电群体。
然而,尽管城市台近年来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其先天优势仍然存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接地气。城市台与本地受众离得最近,其节目内容主要反映本地的政务信息、日常生活、百姓民生。所以,城市台的新闻舆论工作备受当地党委政府重视,对重大政策、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报道解读,城市台都有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先权和独家发布权。在公共关系方面,城市台与本地党委政府各部门都十分熟悉,受到充分的信任。同时,本地公众对城市台的信任度高,其获得本地政务活动、经济发展政策、惠民服务举措这些重要信息,也基本都是通过城市台的节目。
为了了解城市台的真实情况,山东省网络视听节目服务行业协会联合山东省新媒体研究院,于2015年9月在山东省进行了一次“山东省县级广播电视机构发展生存现状调查”,向所有城市台发出问卷112套,计划调查3200名观众,面访6位台领导成员和10个城市主管领导。实际收回问卷73套,在30个城市调查观众2997名,面访了10个城市台领导成员共30人,所在城市宣传部长和分管市领导20人,最后形成《山东省县级广播电视机构发展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通过调查报告分析,有两个现象出乎意料:第一,在县级行政区域内,广播电视台基本成为本地新闻发布的唯一官方媒体。第二,县级行政区域内,电视在受众使用的媒体中排名第一,占71.5%,而使用互联网占54.8%。这个“唯一”和“第一”,说明城市台仍然占有区域新闻舆论的制高点和影响力,其发展关键在于新机遇到来时能否看得到、抓得住、跟得上。
城市台全面介入社会服务互联网化向智慧媒体转型
互联网在重构传播链时,并没有取消城市台在传播链上的节点位置,相反赋予了城市台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值此时机,管理者应该认识到内容生产绝不仅限于新闻、专题、综艺、栏目等电视节目,所有信息服务内容都是内容生产的范畴;应该认识到融合转型是让城市台转向信息服务提供商这个更大的战场、更宽广的领域;应该认识到传播生态重构是城市台从行业主体向产业主体转型的一次绝佳机会,是事业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
面对机遇,城市台的转型策略
城市台转型应当因地制宜,但有几个共性可以把握,这就是定位扩展、领域扩展和能力扩展。
定位扩展,从单一定位转向双重定位。
新闻立台,做好党的喉舌是坚定不移的基本原则,是党委政府的首要要求,是城市台的天职和使命,这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在文化建设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之后,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在互联网重构传播生态过程中,城市台的定位不再是单一的新闻宣传机构,还担负着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扮演着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才不至于在新一轮互联网代际更新大潮中缺位、失势。这不仅不与传统媒体定位矛盾,反而是向新兴媒体融合转型的必然,因为只有产业地位进一步强化,媒体的影响力才会更加强大。
城市台由单一定位向双重定位转型,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坚持媒体基因。新闻宣传和视听内容服务是党对媒体要求,是大众的刚性需求之一,是广电终端能进门入户、随时随身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台影响力所在,不能有丝毫动摇。第二,关注新型业态。电视内容的前项收费形式将会消失,盈利模式主要依靠信息服务提供的增值业务。第三,适应角色变化。在信息服务这个新角色面前,广电媒体面对的是超越广电行业的全面竞争,可能失去现有的大部分垄断优势和专业优势。第四,抓住政策窗口期。当政策壁垒变化甚至消失之后,广电媒体在资金、理念、人才等方面的短板暴露无遗,如不及时转型,必然会处于市场竞争的劣势地位。第五,坚定创新发展。在信息服务竞争领域,服务不仅体现在终端硬件上,更重要的是如何提炼、生产、传递刚性信息,形成用户的互动和交易。能产生交易的用户才是发展的基础和着力点。
领域扩展,从单一新闻舆论领域向多元社会服务领域扩展。
在明确了新闻舆论和信息服务的双重定位之后,城市台运营管理思路要进一步拓宽,凡是可以承接政府公共服务延伸的领域都可以介入,而不再局限于宣传领域。这种介入必须是主动的、抢先的、有公信力的。比如,党建政务、精准扶贫、惠民政策落地、医疗养老、教育就业,等等。
在社会信息服务互联网化过程中,各政府部门、各社会机构很难全部担负转变管理方式的巨大工作量,相当一部分必然以公共服务购买的形式委托给第三方机构。其中,涉及个人信息安全、政府惠民政策等敏感信息的服务,需要积极谨慎地实施,而本身就具有事业单位属性、归列于行政机构序列的广播电视台,在承接此类信息服务业务方面无疑具有先天优势,包括资质优势、公信力优势和本地运营优势。这一点,在很多城市推进智慧城市过程中已经得到很好的证明。
城市台除了保持本地主流媒体现有优势之外,更艰巨的任务是获得政府公共数据的使用权和社区服务中心的入驻权,这两类资源是信息服务产品不可或缺的。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开始进行公共数据社会化的部署,一旦放开,竞争将会十分激烈。而社区入住大战已经展开,阿里、京东、顺丰等商业公司全力公关,取得政府相关部门支持,纷纷在城乡社区布点建站。
能力扩展,从频道中心制向行业组团制扩展。
自广播电视台成立以来,不论是新闻舆论工作还是市场经营工作,频道一直是中心和抓手,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业特征。但近几年来,频道中心制已经无法适应互联网重构传播链带来的巨大变化,各级广电机构一直处于改革调整状态,比如,频道制和中心制的交替改革,制播分离等。不过,这些改革和调整大都没有跳出“广电”二字。
面对新一轮互联网代际更新带来的机遇,城市台在内部架构和机制设计上应该有更新的思路和更大的步伐。可以针对本地社会服务需求,整合禀赋相近的频道和相关部门,打造针对特定人群或领域的本地化行业组团,每个组团都形成“频道节目+运营平台+服务终端”的运营模式,承接政府公共服务购买,服务本地公众。比如,城市生活消费组团、休闲体育旅游组团、三农组团、医疗卫生组团、老年母婴女性等特定人群组团,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台要坚持整合资源、开放平台、落地到人的操作原则,利用主流媒体的地位优势,最大限度集成相关资源,服务本地公众,形成本地“社会生活的中心枢纽之一”。
这种行业组团式转型,是全台整体的、宏观的规划,不是局部的、某个频道、某个栏目的转型。频道在组团中的地位是制高点、旗帜;服务性强的节目是尖兵、突击队;服务性信息产品是终端和落地的基础。行业组团式的组织架构,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机制先行体现目标导向,以点带面确保稳妥推进,压茬推进避免错过时机,形成“台(广播电视在线播出节目)、网(社会服务信息聚合平台)、端(服务性产品应用)”一体化的新型媒体结构。这样才能迅速适应社会服务互联网化的需求,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充分发挥城市台的公信力、影响力,在坚定不移占领新闻舆论阵地的同时,在信息服务产业、文化消费产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艰难生存转向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付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