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电视江山谁主沉浮?

2018-03-08 16:25:32 来源:媒意见 热度:
随着以数字化、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传媒技术革命的勃兴,信息通信传媒一体化的新时代到来,原来电视业凭借其独有的可视性传播技术和集成性优势所构筑的辽阔的传统电视业务版图,呈现出群雄并起、竞相逐鹿的景观,经过一番浪淘水洗,形成了传统电视、电信、互联网鼎足而立又相互交集融合的格局。但不能不承认,这是多方力量博弈之后达成的短暂平衡,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传统电视的业务范围、主体、市场呈进一步融合的“大一统”态势,国家政策层面也从传输领域的三网融合发展到全业务、全方位的媒体融合,拟从传播方式、业务形态、资本结构及产业链等方面重构现代信息传播体系。因此,非常有必要从学理与实践两个维度,对传统电视业改革发展的路径、得失进行一番梳理,并对其未来在信息通讯传媒一体化的新格局中的位置、作用及前途进行一番“瞻前顾后”的审视与思考。

电视的初始义探寻:电视机与电视台意涵的变迁

电视伴随着现代电子影像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电视业是所有电视核心业务、外围业务及相关业务的集成。电视业的全部概念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电视机”与“电视台”。电视机是用来收看电视节目的终端设备,电视台则是制作播出电视节目的机构主体,此二者可谓构成电视行业最不能缺少的要件。电视台与电视机实际上代表了电视业的两大业务领域:以电视节目的生产、播出为主的主营业务;各种电视设备设施产品的生产、服务提供等配套相关业务。随着电视业的飞速发展和电视体制机制改革的推进,“电视台”与“电视机”这两个特定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内在逻辑关系也在发生变化,谁是电视业之母?溯游探究之,常会陷入“机”生“台”或“台”生“机”的悖论式迷局。

电视机:由“一体”到“分体”

电视机是“电视信号接收机”的通称,是接收电视广播的装置,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1925年,英国的电子工程师约翰·贝尔德发明了第一台电视机,1928年,他又研究出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因而被称为“电视之父”,不过贝尔德发明的电视机是用机械扫描方法来传输电视图像,只是电视机的雏形,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电视机则是美国科学家费罗·法恩斯沃斯发明的采用最新电子技术传送图像的电视机,并于1937年成为电视的所有主要专利持有者。1954年,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RCA)研制出第一台采用NTSC制式的全晶体管电视机。

最初的电视机是一体机,不仅有室内、室外天线,机身里还有一个高频头(turner),能够解调电视台通过地面无线电视广播、卫星广播或有线电视广播传送的节目。随着电子科技不断进步,电视机也不断升级换代,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球面到平面、从“大屁股”到平板、从荧光屏到液晶屏……特别是有线网络作为主要传输方式和数字电视兴起后,电视机由“一体式”变为“分体式”,成了“电视屏+机顶盒”。所谓的机顶盒,全称是数字视频变换盒(STB),是一个连接电视机与外部信号源的设备,人们只有通过机顶盒才能观看数字电视节目。

理论上讲,机顶盒大大拓展了电视机和有线网络的功能,可以接收来自有线电缆、卫星天线、宽带网络以及地面广播的信号,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互式娱乐、教育和商业化活动,而实际上却把原来电视机自带的全部功能给“阉割”了,甚至对整个电视业及相关产业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一是从电视机制造产业“拆分”出了机顶盒产业,在有线电视业内引发了“盒子大战”:全国大大小小的机顶盒厂家有数十家,一千多个有线网络公司有一百多个CA(条件接收)和技术标准,彼此不通用、不适配,不仅为有线电视网络整合添堵,也导致了机顶盒厂家恶性竞争频仍,扰乱了市场秩序。二是电视机自带的AV、HDMI、USB接口和RJ45等端口,使有线电视信号从电视机的唯一信源变成了众多信源之一,为电信、互联网的“入侵”提供了入口和平台,电信、联通、移动宽带免费送出巨量的IPTV盒子或OTT盒子,直接导致了有线电视缴费用户从2.6亿急剧减少到1.6亿。三是被去掉了原有各种功能的电视机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显示器,使电视机作为专业设备的门槛大为降低,PC机、手机、分众媒介终端等带显示屏的设备都变成了电视机,前几年还出现过手持电视(CMMB),很快就被智能手机给淘汰了,如今具有高度兼容性和集成性的智能手机功能已经非常强大,它几乎将传统电视和网络视频业完全“吞噬”掉了。原来预想中的几乎无所不能的下一代有线电视网(NGB)的各种新功能新业务都已被PC机、智能手机提前实现了,同时也将更多的“沙发土豆”(最忠诚的电视观众)变成了“拇指一族”。

不论从历时性维度还是从其历史渊源及逻辑方面来看,都是先有电视机,然后才有电视台以及电视行业。如果说电视机是电视业之母,那么电视机的变化对电视业产生的影响也是颠覆性的。电视机由“一体式”变为“分体式”,从电视信号接收、处理、转换的终端种下了原来一体化的电视家族“闹分家”的种子,将整个电视产业链“拆分”成一截一截的,变成“身份”(属性、功能)完全不同的主体,也几乎无法控制地导致电视节目制作、播出、传输等多种资源极其分散,为业内的行政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也是这么多年来电视业内各种资源整合重组难以推进的主因。更主要的是,电视机越来越不再是一个独立的设备工具,而是作为一种功能或元素被许多其他设备工具兼容掉,或成为许多设备工具的可视性标配。随着未来可穿戴设备普及,电视屏将会无所不在、随处可见,这实际上等于消灭了传统电视机。

电视台:由“主体”变“成员”

1930年,约翰·贝尔德开始用他的机械扫描电视系统进行有声电视节目试播,算是电视台的雏形。世界上第一个电视台则是英国广播公司BBC,于1936年11月2日最先正式播出电视节目。二战后电视台在欧美普及,1946年6月,BBC第一次播送彩色电视节目,自此人类进入电视时代。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正式改为中央电视台),1958年9月2日正式播出,中国电视业自此诞生,当时也是集声音、影像、画面、文字等多种介质和传播方式于一体的新媒体。

关于电视台的定义,百度百科这样表述:通过无线电信号、卫星信号、有线网络或互联网播放电视节目的媒体机构,是制作电视节目并通过电视或网络播放的媒体机构。这一定义至少传达出3个基本信息:一是电视台是建立在一定的传输方式基础之上的,或者说最初的电视台曾经是包括传输方式的;二是电视台是制作节目的;三是电视台是一个播出平台。

中国的电视台原来是节目制作、播出、传输、服务完全一体化的一套业务链系统,后来随着电视业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视的产业功能凸显以及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电视台也逐渐被“拆分”开来。以省级台为例,台网分离改革将有线电视传输网从电视台分离出去变成了企业;局台分离改革将依然是事业属性的无线传输划归了局里;制播分离改革将电视台除新闻节目之外的可经营性节目制作力量剥离到了社会上去;第一轮集团化改革将电视台纳入了事业集团的框架中,实际上使电视台失去了主体性,变成了集团内的一个单位或组成部分;第二轮集团化改革,电台与电视台合并为广播电视台,形成了台控企(事业控股产业)、台与集团“一体两面”的格局,虽然突出了广播电视的主体性,但此时的电视台已不是独立的电视台,而是变成了一个单纯的播出机构。

以上从设备工具和主体机构这两个微观视域,对20多年来中国电视业的改革发展进行了观察,从中不难窥见近年来中国电视业的改革与发展路径似乎自带某种“反噬机制”,这种“反噬机制”从根本上说源于信息传媒科技不断升级换代与电视市场化改革政策的交互作用。辩证地看,与其说它是电视业高速发展的某种“副作用”及“负面遗产”,倒不如说是电视业敢于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的一种机制,使其能够适应技术、市场环境的变化,在关键节点上进行业务、产业和资源等结构调整及管理体制创新,进而打破传统电视业的发展定势及固化格局,使其以全新面貌融入大视频之列,涅槃重生。

责任编辑:饶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