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创业者如何避免成为炮灰?

2018-05-14 17:08:05 来源: 创事记 热度:
亚马逊echo火了之后,苹果谷歌微软纷纷入局,在中国,智能音箱已经成为了巨头的游戏。京东、阿里、腾讯、联想、喜马拉雅、小米、科大讯飞等企业都纷纷布局智能音箱,老牌制造业厂商联想、海尔、国际音频巨头索尼甚至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等纷纷抛出自家品牌的智能音箱,智能音箱已成为一款跨行业跨领域的产品。

很罕见的,创业者居然成为了智能音箱赛道上被边缘化的角色。

当所有巨头都在全力押注这个赛道甚至都是亲身上阵的时候,这种级别的战争,创业公司要是贸然上前很容易沦为炮灰。

因为智能音箱这一新兴品类存在本土化门槛,阻拦了亚马逊、谷歌进入,给百度、小米、阿里和腾讯等国内玩家留下了空间。

通过价格战,大公司已经将消费者对该品类的门槛拉低到99元、299元,目前,BAT们都在结合自身已有优势在做。从算法技术、硬件方案、内容整合,包括 BAT、科大讯飞、京东等在内的巨头并没有给创业公司留下什么创业空间。

巨头的价格战对大部分创业者来说是个坏消息

一方面,巨头们并不是为了赚硬件利润而做智能音箱,而是要做语音交互平台级产品的流量入口,更多依赖内容赚钱。而创业者做音箱,光在音乐版权内容上就缺乏资源,卖智能音箱硬件为唯一利润点的中小公司很难逃过巨头超低价格的碾压,轻易被拖垮。

与巨头相比,创业公司欠缺的是类似巨头的内容生态系统与壁垒,在内容资源方面完全没有竞争力。就算你做了个智能音箱,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方面有优势,但音乐类与资讯类等内容资源上却差距太大,消费者也很难买账。

据业内给出的数据显示,中国智能音箱厂商在50家~100家。其中,创业者应该还是占了多数,但是如果出货量订单跟不上,在这种情况下,基于量产的成本与投资收益比,可能也没有多少代工厂商愿意接单,那么其供货能力、良品率与产品迭代、利润、现金流等系列问题将随之而来。

巨头价格战明显是逼迫没有资本的创业者在硬件终端领域离场。这本质上也是打压了小玩家们在智能音箱上做各种更酷的创新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融资。

尤其是音乐版权层面,智能音箱最常见的音乐功能,据业内透露,10万以下销量,基本大的音乐版权机构不会合作。一个智能音箱没有音乐版权,音箱的最为基本的竞争力也缺失了。

巨头火力全开之下,创业者需要另辟蹊径
 

因此,对于创业公司而言,在巨头火力全开之下,更需要从产业链角度另辟蹊径来谋求自身的生存空间。

因为如前所述,对于中小公司来说,如果要在做终端产品上和巨头比拼最终的结果可能大概率是炮灰结局,毕竟这个赛道的战略性价值与重要程度已非当年VR、手环等产品所能比拟,因为智能音箱是语音交互的第一代商业化落地产品,没有巨头愿意错过这个风口。

从天猫精灵X1大促到小米音箱,小米阿里等巨头都可以贴着成本甚至低于成本走量促销,99元的价格战并非中小创业公司能够玩的起。中小公司要想在智能音箱产业链上分一杯羹,只有从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角色的定位入局。

因为一个硬件领域的新兴产业未来若会爆发,必然有平台型的巨头公司出现,那么分散在产业链各处的硬件或者零部件厂商或者内容厂商必然会享受这一波红利,比如在智能手机领域,苹果带动了富士康与台积电等组装厂商与芯片厂商的繁荣。

智能音箱布局应该是同样的道理,创业者应该想清楚自己的优势在哪,有针对性的在核心优势点卡位布局。

围绕智能音箱产业链的某一细分关键技术领域或某个分工环节切入

从智能音箱产业链来看,大致有芯片商、方案商、语音平台商以及终端商、内容商几大主要类型。一个智能音箱终端产品的出炉,需要经历多个产业链环节。需要方案商做音箱方案,需要从Intel或者MTK、Amlogic拿芯片,从某个厂商拿麦克风阵列,从腾讯音乐、今日头条、喜马拉雅等内容提供方接入内容,接入Google Assistant或Amazon Alexa、百度DuerOS 、科大讯飞等厂商语音平台,继而组装出一个音箱。

对于创业者而言,当前内容商与终端商已经基本被巨头占据,胜出机会渺茫。

更多的机会可能出现在方案商、语音平台商、芯片商等领域胜出,比如在芯片层面,即便有英特尔这样的大拿,但也有科胜讯、全志科技等这样相对出色的厂商。在方案商领域,也有声智科技、先声互联、摩尔声学等相对成熟的方案商。

据早前喜马拉雅副总裁李海此前爆料:“深圳市南山区一公里内有112家智能音箱方案提供商”。而小米发布新产品“小爱同学”智能音箱后,80%以上的方案商都转型了。这或许就是一种正确的路径。

曾经许多方案商都是把解决方案对接到了亚马逊的Alexa语音交互平台,但目前开始,随着国内巨头蜂拥扎堆而至,方案商们也开始转型,并开始重心转做国内巨头的生意。

随着智能音箱产业链的成熟与分工精细化,方案商所起到的作用在整个产业链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围绕专用语音芯片、优质的方案商、语音技术提供商某一领域进行深耕的创业者也会越来越多,这在某种程度上看出,真正找准定位的创业者才有了机会。

另外,在围绕智能音箱产业链的某一细分关键技术领域领域,比如控制中心、前端的麦克风阵列、后端的语义都是很好的切入口,从这些角度切入,或许能分一杯羹。前提是,你得有过硬的实力。

围绕巨头的核心赛点、需求与短板以及行业趋势做生意

众所周知的淘金故事中,真正挣钱的并不是汹汹而至的淘金客,而是卖淘金铲的人。很显然,巨头的布局目的并非为短期挣钱而来,而是为长期的入口与流量效应,但对于创业者来说,是否可以依附于众多巨头,知道它们的需求与短板什么,再针对巨头的需求与短板来切入。

目前来看,厂商纷纷扎堆智能音箱,但忽略了消费者的体验,目前消费者普遍反馈远场识别差、误唤醒率高、连续对话功能不稳定和语义理解能力差、音质不好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做出较深的解决方案对接巨头们的需求就是针对风口布局的一种差异化竞争策略。

另外,围绕巨头的核心赛点来进行技术攻坚。对于智能音箱而言,语音技术模块和“AI 智能化”够不够强大非常关键,比如说远场识别、声纹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多轮交互等技术迭代的突破层面,服务内容和算法优化能不能能让机器更懂人类语言等层面巨头们未必能做到更专注。

创业者可以针对其中几个或者几个点做技术攻坚,形成技术上的核心优势,再拿这些技术对接巨头的技术短板,跟这些巨头做生意。

因为对于巨头来说,亲身上阵也并非什么都能自己干,它们擅长做算法、做内容资源整合,但是它们也有众多环节的短板需要依赖产业链专业的厂商来做,那些在某一领域技术较好的创业公司往往会成为抢手货。

早前有智能音箱从业者表示,“除了用百度开放平台,或者出门问问那类自己做算法的创业公司,几乎所有智能音箱厂商,用的都是科大讯飞的语音模块和方案。”

从未来趋势看,智能音箱的交互方式仍将以语音交互为主,但触控交互的辅助作用也不可小觑,两者相辅相成。比如屏幕/LED点阵可以对一些常用的指令作出视觉反馈,起到补充语音的局限性的作用。

语音交互和触控交互结合是智能音箱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如果能在智能音箱的触控交互技术领域进行创新布局,如果能带给用户更精准的体验以及完成更复杂的功能,也是一种可行的思路。

另外,从控制中心的角度,类似Google Home也有控制智能家居的能力,但是硬伤在于可连接的设备不多,总体来讲功能性比较弱。目前市场上也还没有智能家庭整体解决方案,只有一个一个独立的硬件单品。如何从控制中心的角度来做整体的智能家庭解决方案,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向。

目前智能音箱可以做的事儿,像播放音乐、定闹钟、备忘录、查询天气和交通状况等,但这些可能都是标配性的内容,很难产生核心竞争力,如果能提供类似更高品质的教学类、心灵鸡汤类、故事类、朗诵类等差异化内容给到智能音箱厂商,为市场上智能音箱类产品提供差异化的趣味化的内容,也是创业切入可供参考的思路。

结语

而要成为巨头们大局中的一个环节,需要从自身已有优势出发,结合产业链需求及时转型,并在某个核心环节能够解决关键技术以及用户体验的痛点与特定的应用场景,做到能在整个产业链技术发展与配套跟进时,能提供关键的内容或技术。

那么,当你在产业发展处于上升的风口之时,往往就能成为各方巨头都需要抢占的关键资源或技术内容供应商,在这个时候,你便开始掌控话语权,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市场蛋糕必然会有你的一杯羹。

责任编辑:张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