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家围着AI讲故事的瞬间,电视行业也没闲着,而且还加上了“激光”。
5月15日极米科技在发布无屏电视H2、H2 Slim之外,还重点推出了激光电视皓·LUNE,并把价格拉到了万元级:10999元。随后,5月17日,海信发布L5和L7系列4K激光电视,其中海信80吋L5 4K激光电视的价格也到了2万元以下。
初步统计,目前推出激光电视产品的品牌不下二十家,可分为4大类:
1、传统彩电品牌,如海信、长虹,作为行业中的“扛旗者”,他们熟悉彩电业,并拥有市场口碑和渠道资源。
2、互联网概念新势力,如极米、小米、艾洛维等,他们具有互联网思维,要么基于成本定价,比如小米,希望快速打开销路;要么提出“品价比”,如极米,希望通过提供既优质又亲民的价格,来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
3、传统投影品牌,如索尼、明基等,他们深耕“投影”圈,具有垄断资源,是激光显示市场多元化发展的主力军。
4、本土投影品牌,如光峰、美乐等。
如今,激光电视正从“专属精密仪器”逐步变身为“普通家用消费品”,成为点燃电视行业的一束明光,但这场四国大战谁会输谁能赢?
猝不及防,大家磨刀霍霍向“激光电视”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问问为什么激光电视能火。
尽管激光电视进入市场才三四年,但市场发展超乎想象,这除了消费升级热潮外,头顶大屏显示标签的激光电视走俏还有三个更直接的原因。
1、电视市场需要新刺激,OLED、量子点后迎来了激光电视
电视行业一直是“技术战”和“价格战”相互交替,OLED、量子点、曲面等技术概念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大热一波后又陷入同质化、价格战的泥潭。
这背后除了多数产品只停留在宣传口号上,鲜有能在产品体验上完成颠覆式创新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消费者被这样反复刺激后,已经开始疲劳,无法对目前替换性购买为主的彩电市场形成有效刺激。
以曲面电视为例,2014年刚推出时呈现连续高增长,但从“惊艳”“新奇”,到三倍的增长,再到今年首季增幅下滑,市场快速进入理智消费期。再加上“全面屏”逐渐进入视野,整个电视行业需要新的刺激。
也正是这个时候,激光电视“担当”起主角。根据奥维云网的数据显示,2017年激光电视为7.6万台,而2018年激光电视可能呈现翻倍的增长,预计达到16.4万台销量,同比增长116%。另一份数据显示,截止2018年3月份,液晶、OLED和激光电视三类产品中,液晶电视同比下跌14.9%、激光电视则上涨182.86%。激光电视正和量子点电视、OLED电视一起成为高端电视“三驾马车”。
2、条件成熟,激光电视恰好实现了80英寸以上规格关于尺寸和价格的平衡
消费级电视机的主流尺寸随着制造工艺的提升每年都在增长,2008年40英寸已是奢侈尺寸,但十年后主流型号己经达到了65英寸。不过行业人士预测,下一个10年屏幕尺寸的增长不再会跃升,消费级液晶电视机尺寸最终将止步于80英寸左右。
另一方面,激光电视的价格正在急速下降,最近三年来,激光电视均价已经下降了50%。去年年某些厂商之所以能够把激光电视拖入2万左右,主要是因为采用了亲民版芯片。而为了提升竞争力,区别于同行普遍采用0.47”DMD显示芯片,极米皓·LUNE是首款采用 0.65”DMD显示芯片和更高规格光机的万元级激光电视,这是目前市面上三万元级别激光电视标配。之前有研究数据表明,在规模达到每年百万台的背景下,激光电视成本可以下降到万元以下。
这样,激光电视正在慢慢实现80吋以上,过去无法做到的关于尺寸和价格的平衡。过去一台100吋的电视机造价超过40万元,而现在激光电视能在80-150英寸的尺寸内,为消费者提供更具经济性的购买选择。
这也印证了极米科技钟波说的“如果无屏电视(智能投影)只是传统电视的补充,那激光电视就会是传统电视的替代”。因为价格低、屏幕大等,激光电视极可能成为爆款品类,去正面抢夺传统电视在客厅的位置,这就能解释海信、长虹为什么要押宝在此。
3、世界杯和618点燃了厂商的竞赛热潮
记得去年双十一,米家、长虹、极米、坚果等新老激光电视品牌纷纷打出史上最疯狂的促销牌,这场看似不计成本的赌注,客观上加速了消费者对激光电视的认知。
而今年,竞争激烈程度只会有加剧。据说海信还将发布一款80吋的激光电视世界杯专享版,这一举动无疑会继续带动包括长虹、小米、极米等一大波同行跟进。尤其是在世界杯和618即将到来的节骨眼上,各大厂商在逐步丰富和完善激光电视产品品类之上,都会想方设法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切割,来建立自己的阵地。
所以,拥有“大画面、经济性、电影观感、便携性、健康性、观看距离优势”等诸多优势的激光电视成为新老势力竞争赛点成了一件注定的事。
贴着AI标签,到底是新势力的狂欢,还是老江湖的反击
不过相对于市场的火热,人们更关心的是这些厂商的态度和举措,尤其是面对极米、小米等新势力的强势进攻,海信、长虹等老牌厂商会如何应付,两股力量谁占主动谁更被动。目前看,市场格局并未定型,谁胜谁负其实取决于几个方面。
一、用户市场上是否对垒
尽管“激光电视”尚处于婴幼儿培育期,但用户群其实很清晰,简单的可以分为几类:
1、拥有大house的成功人士,他们要求大画面、品质感;
2、赶时髦的“租房一族”,他们需要大画面+便携性;
3、拥有大house自建房的乡镇人,他们是巨幕迷,但要求最经济+大画面;
4、电影迷,且具备特殊装修结构制造出来的“私家影院”,他们追求大画面+电影观感;
5、喜欢大屏幕的中老年消费者,包括视力不足的电视观众,他们希望大画面的可观赏性+健康卖点。
这样列举下来,很明显,即便同是家庭场景,每类用户群的需求都不一样,这就意味着要么在产品线构筑起最齐全的产品阵容,满足不同细分市场的需求,要么舍弃一部分用户。
目前看每个厂商的举措都不一样,比如海信,在执行全产品线策略的同时,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专门面向酒吧、咖啡馆,以及商务办公场所会议室等领域开启一场取代传统投影机的专项推广。另一方面,借助自身的渠道优势,海信进一步向3~5线城市以及一些乡镇渗透。极米在以家庭场景为主的情况下,也在探索更多商业场所,比如教室、KTV等,另外与其他新势力不同的是,极米将触角伸向了海外,在515的发布会上,钟波介绍了极米2018年全球市场拓展计划,很显然他们希望进入欧美这样更大的市场,让海外成为自己的增量市场。
而海尔孵化的小帅激光电视则从硬件设备入手,切入酒店、学校、家庭等分散的观影场景,希望抢占国内的“移动院线”市场。
这种主动避免主战场恶战,寻求差异化市场破局的玩法是在发挥自己所长,也给各自留出了时间窗口,短时间难谈胜负。
二、AI技术上会不会直接PK
各大厂商都不约而同加上了AI技术,最亮眼的是都加上了语音识别,此前所谓的AI电视语音交互主要分成两种,一种是通过语音直接激活命令,比如“关机”“放某某电影”。另一种是搜索式语音交互,比如“我想看鬼片”“我想看某人的电影”。这些功能运用的是经典计算中的人机交互方式,区别仅仅在于数据库的大小和反应的灵敏度。
而激光电视的语言交互则上升了一个台阶,也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从识别人的角度去做语音识别,比如极米AI系统新增的声纹识别功能,通过识别家庭每个成员的声音,并根据个人喜好推荐个性化内容,来实现千人千面。如果识别到这是一个儿童的声音,就会进入儿童模式,还即将上线儿童桌面,专门为儿童推荐适合的内容。
第二类是从识别语言的角度去做语音识别,比如海信的"VIDAA-AI”人工智能电视系统宣扬全场景语音交互,可实现六轮连续人机对话,可识别多达33种人物关系,同时支持普通话、粤语、四川话、湖南话、上海话、闽南语六大方言识别。
他们都是希望改变过去手机APP作为交互入口或者电视遥控器的使用体验,因为语音输入是人的本能,或许可以更好地完成对海量内容的操控。
但目前都需要面临一些现实情况。比如:
1、当前AI技术成熟度在语义理解上还算薄弱,目前多是通过关键词解答部分问题,复杂的问题以及语序更换后的表达还需时间去应对。
2、电视使用时多是多人复杂的线下场景,比如远距离、多人同时语音,出现方言、外语,或是户外等公共场景,语音交互的真实效果还待检验。
所以大家都还是一个开始,没人赢。
三、人机交互上,到底是在让人懂电视,还是让电视更懂人
智能电视此前的交互系统多是围绕“遥控器”设计,所谓的“千人千面”更是通过设立多个账号实现的,这实际是以用户操作的复杂化为代价的,人与电视的交互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欣喜的是,各大厂商现在更加清晰的看到了消费者这一痛点,都希望利用AI技术,让电视更懂人。
极米通过声纹识别去识别特殊家庭成员,比如儿童,(此时系统会切换到儿童模式),并宣布与百度成立AI无屏实验室。目前,依托百度DuerOS技术,极米无屏电视搭载全新的极米AI系统,这一AI系统支持人性化的多轮式引导交互,搜索视频、播放视频、查询百度百科、询问天气等等,此外,极米还将接入多家IoT平台,能与家里的其他智能设备形成互动,比如对着无屏电视说“开灯”、“关窗”、“调高温度”等。
海信的VIDAA-AI电视将不再依赖预先设置的系统运营,而是通过机器自主学习,借助人工智能语音(语义)和图像识别交互技术,并直接打通外卖、翻译、打车、机票预订和购物等上百种主流生活场景服务,实现了电视操控上的“人机合一”。
长虹也在自己的激光电视上展示了自己的远场语音、声纹识别技术。
这看起来都是一些积极的尝试,消费者也乐意为此买单。
目前看,AI加持下的激光电视也需要面对AI 的3个问题:
1、智能内容推荐真的智能吗?目前的智能推荐多是根据用户浏览历史和观看时长来推荐,这仅仅运用的是关键词留存和数据分析的技术,与高阶AI还有一段距离。而且这样的AI电视智能推荐,并没有解决家庭不同成员想看不同节目的问题。(据说与极米采用声纹识别的做法不同,有部分厂商开始尝试加入面部识别功能来识别人)
2、AI真的懂内容吗?电视的本质仍然是内容(包括视频、音频等)。如果AI对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力,是不是能在用户看一部电影时,就会告诉用户更适合的亮度、对比度和音效效果,甚至判断你是否应该开窗通风呢?这可远不止利用关键词推荐节目那么简单。
3、语音交互足够了吗?电视和人需要的是多层次完整的人机交互,语音数据仅是人类输出信息的一种方式,AI难以根据其达成立体理解。只有综合用户的肢体、表情、情绪等数据源达成整体判断,才可能真正做到“电视更懂人”。
当然有了语音,已经比之前遥控器的交互好太多了。
四、技术上,到底谁能打败谁
更关键的是,几乎每个厂商都在说自己技术多牛X,甚至创造出一些技术概念,来“教育”消费者。去年小米发布的激光电视被媒体评价为“一款超短焦投影仪+立体声音响+小米盒子的三合一产品。”并被吐糟亮度不达标、激光电视“变”激光微投、不标配抗光幕等,而其创造的行业新词“光源亮度”也被同行和媒体疯狂吐糟(有媒体甚至提出,如果按照小米的“光源亮度”概念,“极米T1的4000ANSI流明已经达到了25000流明。”)钟波在此基础上还总结出行业“减配置、抄设计、降质量”三大套路。
但事实上,目前激光电视领域在技术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
产品类别名称混乱,围绕激光光源+短焦镜头的投影产品这个品类就有激光电视、激光影院、激光超投电视、激光投影电视等多种叫法,用户“傻傻分不清”。
性能指标描述不一致,刚说到的“光源亮度”就是一例,此外还有引入液晶屏幕亮度单位尼特作为亮度指标的。
但事实上,激光电视的色彩表现要给力,其基础仍旧是光源。目前多数激光电视采用的是单色激光,海信和极米都曾推出过双色激光电视,理论上三色激光效果最好,长虹等已推出此类产品,但因为红色激光和绿色激光的发生器价格贵,加上三色激光结构复杂,成本一直降不下来,依然没有上市销售。
只是技术吹的再好,还是得回到用户层。对用户来说,评价一款激光电视好不好就看四点:1、亮度是否达到了电视屏幕的效果;2、分辨率是否可以满足日常使用;3、作为智能终端,是否足够人性化;4、针对大尺寸画面的画质优化是否到位,比如是否拥有运动补偿、HDR10等技术。
技术不应该为打败同行,也不应该成为累赘,更加不应该用文字游戏来欺骗消费者,使得市场“劣币驱逐良币”。可惜在高清电视、3D电视、互联网电视等领域这样的事情都曾发生过。
激光电视激战背后,到底是谁在打仗
所以短时间内我们并不能断定谁的赢面更大,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场激光电视大战背后实际是三类公司在重新瓜分电视市场,大家都有各自的目的。
第一类是缺乏护城河的传统电视厂商。可以预见海信在80英寸到150英寸的阵容上,会继续从向上和向下两个维度进行拓展,长虹则在三色激光电视抢先布局,他们都继续利用“激光电视”抢占品牌高位,并巩固自己的行业地位。
第二类是盯着入口的互联网巨头。百度已经和极米合作并建立AI无屏实验室,之前百度、腾讯先后入股创维极米、酷开,腾讯、京东入股TCL旗下雷鸟科技。因为以激光电视为代表的“无屏电视”类产品,一度被认为有机会成为电视、PC、手机之外的第四屏,有可能以爆款产品为基础,打造新的硬件平台,完成影音娱乐内容的分发,成就一个新生态,互联网巨头自然不会错过。回顾新零售、共享单车等行业的发展历程,如果激光电视领域、阿里、腾讯、京东再进一步“插手”,会不会又出现被巨头收割的局面?
第三类是有“梦想”的新势力。这次,极米表示自己不只是一家硬件公司,而是一家硬件+内容平台+光学基础技术产业为核心业务的新经济公司,根据极米官方给出的数据,目前,极米“拥有超过百万终端,极米今年第一季度的内容运营增长超过288%。在光学技术上,极米已成立光学技术实验室,并获得超过400项专利。”PPTV电视也在大谈自己与苏宁的融合,并强调自己的内容优势。小米更没把自己看做一家硬件公司。讲白点,他们盯着的不只是传统电视过去的那一亩三分地,而是在讲一个更大的故事,如此来势汹汹,传统电视厂商稍有不慎,就可能处于被动。
当然现在三股势力剑拔弩张,不分伯仲,各自拥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短板。贴上AI的激光电视注定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尤其是对于传统电视厂商而言,一旦守不住护城河,就成了对方的“诺曼底”。
责任编辑:祝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