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经历了最初的普及阶段后,目前仍处于高速发展期。在此期间,云计算历经以虚拟化为基础的第一阶段,以基础设施资源服务化为基础、引入软件定义网络(SDN)及软件定义存储(SDS)等相关技术的第二阶段,以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数据即服务(DaaS)融合为代表,糅合公有云及私有云而形成混合云能力的第三阶段。目前正步入下一阶段:全面的多云阶段,即基于混合的、异构的多种公有云、私有云,形成全面云上的企业IT架构,并借助云管理平台(CMP)的能力,实现业务系统的全分布,利用云的能力做跨云的分析。
在云计算的第一阶段,更强调对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计算虚拟化技术(软件定义计算,SDC)将物理服务器分割为互相隔离的多个虚拟机,承载企业IT应用。同时,通过虚拟化集群调度软件采用不同的资源调度策略,将企业应用部署在虚拟机上,提升资源的利用率。
而在第二阶段,管理平台和数据平台开始分离,SDN及SDS开始应用,容器等新兴技术崭露头角,而更多的时候,云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基础设施即服务。云平台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员可以加强对基础设施资源的有效管理,通过多租户化的方式、审批配额等手段,快速的交付企业IT上层应用所需的IaaS环境。在此阶段,云服务的管理层面和数据层面开始解耦,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DDC)更多的被采用,容器技术作为一种轻量级的虚拟化方案(将容器作为IaaS服务的方式消费,而非后面发展的轻量级PaaS方式)开始出现。这一阶段企业的基础设施资源被全面云化,缩短了资源的部署和供应时间,为之后的第三阶段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接下来的第三阶段,IaaS服务已经根深蒂固,PaaS和DaaS等作为更接近企业应用的云服务能力开始应运而生;另一维度,作为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混合形态,混合云开始大行其道。基于成熟的IaaS,企业可以构建基础类的PaaS服务,如通用的数据库、中间件等服务,集成类的I-PaaS服务,与业务及数据流紧密相关的DaaS服务等,与之前相比,更能适应互联网化架构的发展,体现全分布式、轻量级、微服务等特征,IaaS、PaaS及DaaS服务全面覆盖企业的IT基础设施、平台架构。另一方面,因应公有云的爆发式增长,及大型企业自有的私有云服务能力限制,混合云开始大量运用。在这阶段的混合云需求中,并不是呈现为简单的“私有云+公有云”形态,而更多体现为“私有云+”——也即在构建完成私有云的基础上,借助公有云的能力形成混合云。借助混合云管理平台(CMP)的能力,实现公有云与私有云之间的连接、初步的跨云资源和服务编排等功能。
作为目前可见的最新阶段,多云正在快步大踏步前进。多云管理在2017年几乎一夜之间成为热点。有别于混合云,多云更强调“多”——即多个公有云或多个私有云(而非公有云加私有云)系统的统一管理。多云管理既需要能很好利用单个云的优势、某个云特有的云服务,又需要能很好的避免厂商锁定、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还能根据业务、技术及性能等需求动态调整多云部署的策略。此外,各种行业云、区域云的多云使用也将满足更多的细分市场需求。
二.多云的应用场景
根据云星数据合作伙伴RightScale每年一度的报告“RightScale 2018 State of the Cloud Report”显示,一共81%的受访企业采用多云,其中21%采用多个公有云,10%采用多个私有云(异地、多虚拟化、资源异构等),而混合云的比例高达51%:
通过构建多云,企业可以实现统一管理公有云和私有云、跨国跨区域的业务系统部署、关键数据的云灾备、应对短时的云爆发业务需求、全局的高可用性和性能需求、各云服务提供商的优势/高性价比服务选择、成本分摊及优化能力等。
1. 跨国跨地域业务部署:大型跨国企业构建全国乃至全球的IT支撑系统,自有的私有云无法覆盖所有地域、建设成本太高,需要借助多云能力,实现全局部署。例如,某大型公司在美国销售电子类产品,需要在美国连接该企业的销售系统,通过本地私有云加公有云实现;
2. 关键数据的云灾备:企业自己的私有云运营及运维管理能力与大型公有云有差距,考虑性价比将一部分系统或者数据定期备份到公有云上;
3. 全局的高可用性和性能需求:企业自己的私有云无法覆盖所有地域为客户提供高性能的服务,利用公有云的CDN、全局负载均衡等能力提供更好可用性和性能;
4. 采用优势的公有云服务:企业私有云无法满足所有IT需求,对于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不同公有云优势服务。如对于人工智能应用采用A的服务,对于云存储采用B家的服务等等。
5. 性价比高的公有云服务:企业根据各大公有云提供的服务类型、功能性和非功能性因素,考虑折扣、公有云厂商的布局等情况,动态调度、采用高性价比的服务,需要在多云情况下实现调度。
6. 业务的爆发场景:对于某些企业,业务具有较强的波峰波谷特征,企业即需要考虑业务的支撑和快速的爆发场景,又要考虑企业的总体IT成本,考虑采用多云。一些互联网创新企业(如在线培训公司)需要短时的资源爆发(bursting),而在业务波谷期释放资源,满足业务需求同时节省成本。
三.多云管理解决方案
多云趋势明显、应用广泛,而云管理平台是多云管理的必然选择。
云管理平台的定义首先来自于国际权威的研究机构Gartner,“云管理平台(Cloud Management Platform,简称CMP)是提供对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统一集成管理的产品。云管理平台主要能力包含混合云、多云环境的统一管理和调度、提供系统映像、计量计费以及通过既定策略优化工作负载。更先进的产品还可以与外部企业管理系统集成,包括服务目录,支持存储和网络资源的配置,允许通过服务治理加强资源管理,并提供高级监控,提高性能和可用性。”
1. 云管理平台实现多云的统一管理
前文所述,在RightScale的调查中大量的企业客户采用了多云支撑企业IT。让企业的IT人员管理多个不同的云平台,让云服务的用户登录多个不同的云平台进行操作显然是件困难的事情。通过使用云管理平台,管理员可以设定跨云统一的管理策略、审批流程、资源配额以及镜像模板等,并统一管理和维护多云应用和基础架构模板,并通过管理门户管理整个环境。云服务消费者从自助服务门户中选择多云模板进行部署和使用。
2. 云管理平台实现跨云资源调度和编排需要
对于企业IT应用的不同需要,管理员和开发者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调度和编排跨云资源,此时,云管理平台不可或缺。对于特点的应用,开发人员期望将基础架构和应用程序服务部署到多个平台,部署后配置这些服务,并通过工作流设计界面控制生命周期操作(启动,停止等)。如标准的Web、APP、DB三层架构应用部署时,借助公有云CDN的能力,把Web层部署在公有云上,把APP集群部署在私有云的容器或者虚拟机上,把DB部署在私有云物理机上。通过云管理平台跨云编排能力,将这些公有云服务、私有云的资源进行统一的编排,辅以流程引擎形成跨云服务。
3. 云管理平台实现多云治理
多云需要统一的治理能力。云管理平台提供的治理和控制功能使管理员能够定义角色和权限层次结构,与企业和公有云目录和身份验证服务(单点登录SSO等)集成,设置和执行成本和其它配额和限制,并使用标记的资源跟踪更改历史记录,以执行合规性策略。
4. 云管理平台实现多云的统一监控和运维
管理员和运维者都需要监控告警和利用率报告来优化正在进行的多云管理。在与企业级客户交流时经常会听到的抱怨就是,为了管理云数据中心、管理某个云环境都要登录多个系统分别进行:操作虚拟化、网络、存储、业务等的管理;对IT流程的管理;对监控告警系统的管理等等。云管理平台集成企业内部IT环境,是管理员和运维人员能在统一的portal完成对于云的管理和运维操作。
5. 云管理平台实现多云的统一的成本分析和优化
云系统的管理员、财务人员、云服务的消费者都需要考虑成本和服务/资源利用率报告来优化正在进行的多云管理。云管理平台提供的基于云环境、云服务和资源类型、服务消费实体构建的成本分摊模型,到期日期和性能/使用情况分析不仅有助于控制使用情况,还可以引导消费者使用最佳的云平台,优化整体成本。此外,云管理平台提供的成本优化能力,能帮助管理员分析存在的僵尸主机、资源利用率低、选择成本及性价比更好的服务,进行资源调度。而当某个公有云调整价格时,云管理平台的动态资源调度和优化能力可以灵活的在各云间调配高性价比的服务,节省企业云消费成本。
6. 云管理平台帮助开发人员实现基于API构建跨云的应用
IaaS、PaaS及DaaS服务为企业应用提供了良好的集成支撑,通过API控制应用程序和基础架构元素对云管理员和开发人员都很重要。云管理平台提供统一的API网关,抽象各云平台的API差异,提供了一系列的鉴权、API生命周期管理、API服务消费及管理能力,简化了对于各云平台的集成及企业内部IT服务管理工具和产品的使用。
综上所述,多云需求的快速增长,必然需要相应的管理能力,而云管理平台作为一个综合的双模IT管理实践,方便管理员构建和管理多云、便于开发人员构建和运行跨云的应用程序,并帮助 IT 经理交付、治理和优化多个云平台。
相关推荐
经过多年的不断努力,开源软件已经完全有能力为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企业带来转机,应用开源软件成为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一种有益尝试,尤其是在移动和云计算领域,开源成为了重要选择。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深入影响,使得很多企业开始整合自己的IT基础设施,“复用”、“重用”在不同的应用场景被反复提及,企业寄希望于在自己已经搭建好的应用系统上做更多的事情。同时,成本投入的锐减,使得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陷入了泥潭,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被停滞或放缓。经济因素甚至成为了制约信息化建设继续向前的桎梏,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了一个存在多年但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的领域,开始关注和了解源自开源社区开发模式的开源技术,涉及和应用为信息化建设
新成立的小组被称为“云计算专项工作组”,旨在达成一个“全球性生态系统”,确保各个系统之间安全地交换信息。工作组将评估当前的各项标准,将来会推出新的标准。ITU认为,为节省部署基础架构费用,加快应用开发,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云计算。ITU电信标准主管马尔科姆·约翰逊(MalcolmJohnson)称:“云计算是信息与通信市场极具潜力的领域,有许多协议需要制定,许多标准需要推广,从而确保用户更好地管理数字资产。”约翰逊说:“新成立专项工作组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一切变得更得更加清晰、明确。”
3D、三网融合、物联网、云计算、低碳经济等新产品、新技术、新概念,国家未来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医药、信息通信、节能环保、高端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项目,成为本届展览会的新亮点。消费电子与信息技术展馆里,联想集团的乐Phone手机和绿色电脑、台湾华硕集团全球最小的绿能风扇吸引了刘淇的注意,他关切地询问产品的市场销售情况。北京南部制造业新区展示了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总面积达165平方公里的产业区力争2015年实现产值1万亿元,刘淇嘱咐区负责人抓紧招商引资,加快发展步伐。在中关村自主创新成果展馆,刘淇察看了时代凌宇公司的智能身份感知系列产品、威讯紫晶公司的地铁无线安防系统,详细了解这些物联网企业
北京时间6月24日早间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今天发布报告称,2010年全球云计算服务收入有望达到683亿美元,较2009年的586亿美元增加16.6%。此后仍将保持强劲增长,到2014年全球收入预计将达到1488亿美元。Gartner研究副总裁本·普龄(BenPring)说:“我们看到云计算和云计算服务在企业中的使用率呈现加速增长态势。而且随着技术供应商加紧调整策略,希望抓住不断增长的商业机遇,供应活动也出现了爆炸式增长。应用部署的规模正在增长,数千个席位的交易也越来越普遍。IT管理人员正在从战略上思考云计算服务的部署。随着云计算服务的增多,一些较为积极的企业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