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维彩电新掌门上任 三把火会烧向何方?

2018-08-06 10:10:36 来源: 证券日报 作者:贾丽 热度:
近日,创维彩电业务的新掌门人王志国,走向台前,首度亮相。
 
 
王志国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时代企业不能用不透明的方式卖产品,因此产品研发被创维推到第一位。”他透露,他将直接“承担KPI(关键绩效指标)”。
 
创维此前刚刚历经一轮“新老交接”,二代接班人也随之浮出水面。
 
一个月前,80后“新生代”王志国正式出任创维RGB董事长、法人代表,任期三年。而操盘彩电业务多年的创维集团总裁、创维数码CEO刘棠枝,不再兼任创维RGB职务。目前,电视业务占据了创维近七成的营收,这一业务的掌门人是谁,对创维来说非常关键。
 
谈及这一轮人事变动,王志国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我进入创维已有八年。如果(外界)要问,为何此次(创维)会选中我,那么可能就是因为我在创维时间长、懂技术。”
 
创维旗下的互联网彩电品牌酷开,就是王志国与创维创始人黄宏生之子林劲一同创立的。目前林劲担任酷开网络董事长,并担任创维数码执行董事。酷开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并获得了互联网资本的青睐。百度、腾讯、爱奇艺均曾向酷开抛出橄榄枝,并投资入股。
 
对此番人事调整,刘棠枝也对《证券日报》记者回应称,“(创维)集团制定了未来五年的转型计划。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企业付出比原来多几倍的努力,脱几层皮。”他同时称,智能电视的商业模式需要建立内容服务和生态,而王志国此前恰恰是从事内容经营的,这一人事任命符合创维发展的需求。
 
他透露:“王志国负责电视业务之后背负的KPI就是要把未来智能电视的商业模式、生态模式建设好。”
 
为了加快让业绩“见成效”,目前创维已经在内部开始了一系列动作。王志国告诉记者,创维在去年对营销团队进行优化,把原来的42个分公司缩减成31个。同时,价格更高的OLED电视被管理层认为是提振电视市场的动力。近日,创维也一口气发布了数款OLED电视。
 
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认为:“今年以来,创维动作频频,并提出营收千亿元的目标,这对现有管理层来说,是一个挑战。目前,创维开始在电视领域尝试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这需要王志国这样的年轻的、有经验的管理层走到一线。创维的这一轮人事变动,让各管理层职责的界定更为明晰,有利于其长期发展。”

责任编辑:张晓宝

相关推荐

清晰锐利 创维34T66HD高清晰数字电视点评

点评:创维34T66HD的画面清晰锐利,字符的清晰度还比较令人满意,画质也比较稳定。色彩偏硬朗,不同色彩的过渡显得比较急促,层次不够丰富细腻。播放1080i信号时画面清晰稳定,有很好的画面纵深感。创维34T66HD创维34T66HD推荐指数:清晰度:★★★★☆色彩还原:★★★★亮度:★★★★画面稳定度:★★★★☆参考价格:5880元

原康佳彩电掌门空降创维 彩电进入洗牌前夜

一叶而知天下秋。先是原康佳彩电掌门人匡宇斌悄然加盟创维,再是飞利浦消费电子中国帅印易主。两大巨头相继传出高层变动似乎预示了,刚跨过2007年门槛,中国彩电业便走到一个行业变局的微妙时刻。悄然过户“我原来还以为是同名同姓,没想到确实是康佳的匡宇斌。”昨天,创维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潘志峰透露,“上周创维内部已下达任命文件,匡宇斌出任创维海外发展有限公司总裁。”不怪潘志峰没想到,实在是匡宇斌的声名太显赫。2001年起他出任康佳彩电业务掌门人,迅速将康佳彩电从困境中带出。2003年、2004年,康佳连续两年夺得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2005年11月,当康佳业绩和他个人威望如日中天之际,他却闪电离开康佳加盟雅

创维二代闪联高清电视量产 三代研发启动

日前从创维方面传出消息称,创维二代无线高清闪联电视已率先量产。按照计划,首批创维二代闪联无线高清电视将在国内各主要城市上柜。与此同时,三代闪联电视的研发已启动。4月24日消息,日前从创维方面传出消息称,创维二代无线高清闪联电视已率先量产。按照计划,首批创维二代闪联无线高清电视将在国内各主要城市上柜。与此同时,三代闪联电视的研发已启动。去年10月,闪联在深圳联合五大电视厂商(TCL、康佳、长虹、创维、海信)发布全球首款第二代闪联无线高清电视,受到行业高度关注。据闪联方面介绍,闪联二代无线高清电视采用闪联无线高清传输及解码还原技术,可无线播放电脑或网络中的高清电影、图片或音乐,并实现高清还原。有分

交了论文成博士?创维真假六基色

中国的彩电行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概念是厂家的,标准是国家的,技术是人家的。从被称作“彩电行业寒冬”的2001年开始,一轮又一轮的彩电概念之战就被不同的生产厂家演绎着,升华着。尤其是随着等离子和液晶电视的逐步普及,厂商们欣喜地发现又找到了个可以猛“招呼”概念的地方,于是,“DSP数字超微点阵技术”、“DLP光显背投”、“V12”数字引擎“、”微晶神画”、“丽翔数字引擎”、“六基色”技术等等在市场上此起彼伏。谁也不知道这些深奥的名词背后究竟蕴涵了多少技术含量,谁也不知道这些被冠以种种称谓的技术究竟对提高产品质量能有多大帮助。反正没人追究,没人过问,就任着厂商的性子稀里糊涂地叫卖着。常在河边走,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