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CN讯 7月15日消息(张晓迪)面对数字智能科技的迭代发展,面对网络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公众日常生活以及思想行为的深远影响,如何正确接触使用媒介、辨析理解媒介信息、科学理性传播与分享信息,成为数字时代社会公众共同面对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聚焦数字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担当与人本关怀,近日,由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浙江省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和浙江传媒学院联合举办的2020年第八届中国(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在浙江传媒学院举办。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数字信息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和“重大社会安全突发事件中的风险传播和媒介素养研究”,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央网信办、人民网等单位的领导嘉宾,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浸会大学、日本关西大学等单位海内外媒介素养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会议采取云论坛(腾讯会议+B站直播)的形式召开。
在开幕式上,浙江传媒学院院长徐小洲致欢迎词,他表示,浙江传媒学院作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共建高校,一直秉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时提出的“紧跟时代、突出特色”的办学治校重要指示,学校始终站在传媒变革和时代发展的最前沿,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打造媒介素养高端智库。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范卫平向大会发来书面贺辞,高度肯定了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14年来的成绩,在加强国内外媒介素养交流合作的同时,不断推进我国特色媒介素养研究、教育与实践等工作,为全社会媒介素养研究工作提供了智力支持、政策咨询和前沿服务。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炜宣布了新一届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金领导班子名单和学术指导委员会名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欧敏行(Marielza Oliveira)发来视频致辞。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主任、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姚争作了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工作讲话,他总结,浙江传媒学院以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学术研究基地为依托,2007年至今不断开拓进取,现形成多集群协同的媒介素养工作模式,打造出国内外知名的媒介素养学术品牌。在机构建设上,建构了“3+2+2”的媒介素养协同创新体系;在学术研究上,打造了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共同体;在教育与实践工作上,开拓了中国本土化媒介素养教育的新模式。他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在夯实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媒介素养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打造国际化媒介素养工作的精品。
本次论坛共分四场学术报告,主题分别为“嘉宾演讲与主题报告”“媒介素养理论与范式争鸣”“中国媒介素养本土化教育实践”“新冠疫情下的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机遇与挑战”。在上午场论坛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代表处儿童保护项目官员苏文颖、中央网信办中网联研究部主任张洪生、人民网人民数据(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人民德育事业部主任袁成等嘉宾作了演讲。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浙江传媒学院特聘教授卜卫,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开,香港浸会大学教授李月莲,日本关西大学教授刘雪雁与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方兴东,分别就当前国内外媒介素养研究的最近动态进行了主题报告。
当天下午与晚上的三场分论坛上,来自国内外学界、业界与教育界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分享了他们在媒介素养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既有媒介素养理论范式与学术分野的争鸣,也有对媒介素养鲜活的实践成果的展示。
在理论方面,江西省团校校长张雪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舒予、重庆文理学院教授韩永青、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书记崔波、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卢锋,分别对当今媒介素养教育的范式、内容与载体等方面的发展作了深入阐释。在实践方面,嘉兴市秀水高级中学副校长郑军亮、广州市少年宫主任张海波、成都市金牛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丘小云、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志强、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张洁等嘉宾,分享了他们在媒介素养本土化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
此外,第四场论坛上,针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暴发大流行引发的舆论恐慌、信息疫情等现象,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南山、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闫欢、中华女子学院臧海群团队以及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宋红岩,分别从多维度多层面进行了研究,体现了媒介素养研究者们的时代关注与社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