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CN讯 9月8日消息(任放)今日上午,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的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正式启动。
会上,央视网副总经理魏星表示,媒体融合迎来了非常激烈的变局,众多媒体不断走出熟悉的舒适圈,打造着话语创新、融合创新、价值变革的新局。
魏星表示,作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最早探索新媒体的百年老字号,如何在越来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焕发生命力一直是央视网探索的课题。
据魏星介绍,“上云、用数、赋智”作为央视网的发展引擎,不断尝试着将传媒从传播层向服务层迭代。
腾“云”而起,乘势布局
疫情期间,各行各业排队上云,无论是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开建,还是武汉的开城等,人们通过全媒体24小时慢直播在云端收看,这已经形成现象级的全民围观。
魏星预测,上云会成为此次疫情之后的一个经济常态。“除传统的直播外,央视网也在反复地探索着不同圈层的云产品形态,致力于把传统的云能力赋智成为全链条的云服务,让媒体融合的成果能够扎实落地。”
魏星介绍,央广网在上云方面的实践主要有三点:首先,尝试打破时空界限,用“云端盛事”传递主流强音,如云上2020年中国品牌日活动等;第二,尝试开拓应用场景,用“云上建展”服务多元主题,把云端的展览运用于像复工复产,脱贫攻坚,城市形象的展示,民族品牌高质量发展等等场景;第三,优化生产效率,用“云化思维”激活原创潜能,魏星认为,这种模式盘活了社会资源,云端的思维大有可为。
魏星表示,下一步央视网愿意契合后疫情时代各方的需求,联动媒体同仁赋予权威的平台和优质的内容,赋能高端的云端定制系列产品,更好地服务政府、企业和用户。
心中有“数”,融以致用
可以看到,大数据在对于疫情防控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魏星认为,后疫情时代,整个社会向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1、最强“数”脑——硬件建设已成规模
据魏星介绍,在数据建设方面,央视网正在尝试搭建主流媒体中规模最大、服务最强的数据平台之一;在用户数据方面,央视网已经形成了每天采集20-30亿条用户数据,处理100亿条数据的能力;在内容数据建设方面,央视网已经通过了《国家网络视频数据库》平台实现海量视频集约化、制作流程一体化、资源共享便捷化、内容产品融媒化,服务全球的新媒体用户。
2、“数”有专攻——媒体担当责无旁贷
央视网基于对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形成了一系列主流媒体责任担当的产品。如“决胜脱贫攻坚智慧媒体平台”,以脱贫宣传为核心,联动全国各县级融媒体中心以及多终端、多平台进行跨屏传播,其中包括智慧大屏等板块,通过大数据算力与电商平台进行连接,为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拓宽销路,让产品有更大的拓展舞台。
魏星表示,让“有数”变得“用数”是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跃迁,但我们认为,作为媒体人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心中用数,更要做到脚下有力,扎实推进数据建设的每一个步伐,让技术有立场、有温度、有使命,真正成为造福社会的宝藏。
双轮驱动,“智”造未来
魏星表示,智慧是媒体融合发展的神经中枢,之所以用“双轮”来形容,是因为这个“智”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技术的智慧,二是内容的智慧。
从技术智慧层面来看,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开始,央视网联动了央广网和国际在线,成立了总台的人工智能编辑部,联合国内顶尖的AI技术的机构,致力于围绕新闻的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全流程,致力于制定从智能创作、智能加工、智能运营、智能推荐、智能审核在内的五支平台,致力于打造独具总台“智造”特色的产品创新新基地,推动媒体融合的升级。
从内容智慧层面来看,融合衍生开发与优质原创的内容智慧,央视网结合自身优势,对总台优质IP进行全媒体优质运营,推动传统金牌栏目传播优势向新媒体端延伸。
最后,魏星表示,媒体融合是一场充满挑战的自我革新,展望下半年,我们需要用更辽阔的视野去看待产业、看待国家、看待时代,更应该在正确的战场拿出勇气和智慧,用好新工具,打好这场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