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CN编者按】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当前已经成为有线电视网所“必须参与的政治任务”,中国广电正指导各省网公司依托全国有线网络设施、广电5G和互联互通平台,构建起国家文化大数据分布式平台,以支撑全国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元宇宙被业界视为是下一代的互联网,广电系也将“中华文化元宇宙”构想作为了未来全新产业布局的重点拓展领域,在重耕有线电视网络资源,加快生成国家文化专网的过程中,全新的要素共同导入如何助力广电网络迈向“未来电视”的新视听时代?DVBCN有幸经过广电业内知名人士罗小布先生的授权发布此文,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本次为(上)篇。
2022年6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简称《意见》),对“国家文化数字战略”的实施,不仅给出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主要目标,而且部署了八大重点任务。
2021年12月23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文了《元宇宙如何改写人类社会生活》,文章解释了“什么是元宇宙”以及“元宇宙为什么能出圈”等问题。文章指出,元宇宙并非单一技术,而是现有各种技术的组合和升级,可以理解为“3D版的互联网”。文章要求,“理性看待元宇宙带来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对社会的影响,不低估5-10年的机会,也不高估1-2年的演进变化”。
因此,落实《意见》需要与时俱进地考虑元宇宙在各个方面带来的影响,包括观念、技术、市场、生态、模式等……
一、元宇宙的本质就是讲故事
讲故事是人们最基本的叙事方式,元宇宙的本质就是讲故事:
——一个即将发生或可以实现的故事。其实,这个故事的片段早已有了,只不过现在把所有的片段结合起来,再用现代科技渲染一下而已。
例如,元宇宙的“沉浸式”是来自1932年《美丽新世界》:“让人进入他人编织的梦”来自1954年开始的《指环王》系列;“思维控制物质”来自1975年《割草者》;“替身”或“平行的自我”来自1979年《真名实姓》;“赛博空间”来自1984年《神经漫游者》;“元宇宙”(元宇宙Metaverse)是由Meta和Verse两个单词组成,Meta表示超越,Verse代表宇宙或universe),这个名词来自1992年《雪崩》;“虚幻的数字空间”来自1995年电影《21世纪最后一天》……
——一个能够带来更加美好生活的故事。科技助手无处不在,让人更加方便和舒适……
——一个高度保护个人财产的、新型资本主义社会的故事。财产高度的私有化,不仅是物质财产,还有精神财产、知识财产、劳动财产等,渴望在所谓“数学保障的自由交易”环境下,让财富得到更加公平的分配(其实可能更不公平,更多的社会歧视)……
——一个肉体或非肉体长生不老或永生的故事。希望可以摆脱现实的烦恼,可以生活在“人鬼之间”或“人神之间”……
同样,“文化大数据”也是旨在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文化生活,同文化传播一样,也需要讲故事,当然需要与科技发展与时俱进,所以,现在要讲“元宇宙环境下文化大数据的故事”……
思考题:你能以文化大数据为背景或素材,结合现代科技,讲一个你心中美好的故事吗?
二、元宇宙的基本共识
关于元宇宙的故事很多或五花八门,可谓人云亦云,但至少有四点基本共识:
第一个共识:元宇宙是关于未来的社会。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所有的未来都是从昨天发起,经过今天到明天。元宇宙有过去时,《美丽新世界》、《指环王》、《割草者》、《真名实姓》、《神经漫游者》、《雪崩》、《21世纪最后一天》等都是元宇宙的过去时;《Roblox》、“数字人”之类的都是元宇宙的现代进行时;这些元宇宙的现在进行时,都是立足当下,面向未来……
第二个共识:元宇宙是技术的融合。这是邹峰先生(总局巡视员、原广科院院长)的基本观点,也日益成为业界的共识,与中纪委文章的观点异曲同工。邹峰先生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哲学观,即“所有新技术都是传统技术组合或融合的结果”,云计算、5G、AI如此,元宇宙也同样如此。同样,也符合创新鼻祖,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特的创新定义……
同ISO七层模型相似,元宇宙也有七层模型,分别是自然层、物理层、交互层、协议层、合约层和应用层;同样是每层之间都有自己的功能集,层与层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依靠,上层依赖于下层,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大家现在关注的显示设备,包括穿戴设备,往往只是物理层……
站在商业化或实用主义角度,技术实际上没有什么先进不先进之说,只有适合与不适合,标准就是性价比。以沉浸式为例,不是只有VR能做到,现在主动式3D、360度空间的超高清柔性屏幕等都能实现。每种技术都有自己最适合或性价比最高的场景。也就是说,如果VR提高不了性价比,不一定是元宇宙的技术主流……
第三个共识:元宇宙是身心的延伸。这一点传媒鼻祖麦克卢汉在《论人的延伸》中早有论述,只不过元宇宙不仅强调在物理世界的延伸(如可视通讯),而且强调在精神世界的延伸(如永生的数字人)……
第四个共识:元宇宙是资源的倍增。马云先生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数据是生产资料、计算是生产力、互联网是生产关系。马云这里的“数据”大多是数字孪生的数据,元宇宙强调基于数据再造数据,也就是所谓的“数字原生”。“数字孪生+数字原生”将使生产资料的数据资源进一步地倍增……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四点共识,恰恰是文化大数据实现过程和文化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四点共识。
思考题:你认为元宇宙和文化大数据还有哪些共识?
三、文化大数据的元宇宙属性
首先是目标的相似性。元宇宙的核心不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更多是满足人类文化上、精神上的进阶或不断增长的需求。文化大数据的最终目的也是如此,所以具有高度相似性或一致性……
其次是必然性或自然性。元宇宙往往经历三个阶段,即数字孪生、数字原生和虚实共生。文化大数据初始的形成过程是文化数字化的过程或文化数字化的成果,这个成果就是“数字孪生”;以文物为例,无论是可移动文物,还是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的手段往往是扫描仪、数字摄像机、碳14同位素分析仪、色谱分析仪等,经过数字化处理之后,就形成了文物的“数字孪生”。而文化大数据挖掘,包括BIM化、文化元素的提取、IP的创建、3D打印等,就形成了“数字原生”。而文化大数据的科技再现,特别是打造新的文旅资源或科技景点,往往是虚实结合或“虚实共生”,敦煌博物馆就是典型的案例……
第三是产业的相关性。元宇宙有两大核心产业,一是内容产业,二是创意产业。而文化大数据希望在文化数据的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的文化企业,都离不开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这两大核心。
简单地讲,文化大数据主要有三个基本作用或功能,分别是文化的数字保存(数字孪生)、文化的研究(内容的挖掘)、文化的科技再现(数字原生和虚实共生)……
在科技的助力下,文化大数据的科技再现,将按照元宇宙所期望的未来感、科幻感、文明感、宏观感方向发展。一句话:文化大数据的科技再现就是在践行元宇宙或缔造元宇宙。也就是说,广电应该理直气壮地对各级政府讲:要想发展元宇宙产业,最实际的,就是从文化大数据入手……
广电还需要向各级政府建议或说明:不要再搞哪些被实践证明,没有大数据持续支撑的、非(或低)智能化的、花里胡哨的、昙花一现的、千篇一律或大同小异的、科技形式主义或面子工程的、没有实际效益的、烧钱不菲的“僵尸数字人”了;要做就做有生命力的“活数字人”……
思考题:文化大数据还有哪些与元宇宙高度相关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