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全媒体传播体系中的电视未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胡正荣在2022“世界电视日”中国电视大会做题为《全媒体传播体系中的电视方向》的线上演讲时提到了“无屏生态”的说法。在今年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全媒体传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媒体经历了从单一媒体到全媒体平台再到全媒体传播体系(生态)的过程,随着平台化媒体的生成,基于平台化生成了上中下游全部贯通的全媒体传播生态,媒体也从媒体功能升级到平台功能后,下一步则要升级出治理功能。
通过视听平台的演变就可以发现,从单一的媒体经历向平台化的发展后,正在进一步向着平台生态系统的演变。早期是以电视机为代表的单屏呈现方式,随后又有了包括电脑、手机等在内的多屏时代,更进一步的变化中,各个“屏”在互相不断地打通实现了跨屏的发展,包括像智能电视、OTT、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可一键生成在不同屏之间快速的传达。未来则将进入到无屏的时代,虚实相生表现如虚拟现实终端、全息影像、元宇宙等都将成为其特征。
视听生态也在快速迭代中。可以考量下这样的问题,该继续基于大屏构建传统视听生态系统吗?还是要基于5G和人工智能技术以重构智能视听系统,着力构建跨屏乃至无屏的生态系统?显然是面向未来的后者才是方向,也叫做智能视听。接下来的问题是,我们为跨屏、无屏的新生态做好准备了吗?
在政策方面,今年10月28日工信部、教育部、文旅部、广电总局、体育总局等联合印发了《虚拟现实与行业营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也算是向智能视听吹响了与各行各业实现深度融合的号角,为新的视听业态实现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纲领性政策支持。
跨屏、无屏生态便是要构建一个视听全业态全模式产业链条的完整生态,在技术系统满足的状态下需要实现对以下层面的打通:
1)视听介质相互打通
目前来看,视听介质的前台也就是传播平台是打通了,但作为后台的资源统一并未实现,进而使得中台的运营协同也未能实现,未来还需进一步的实现资源跨屏配置、产品的跨屏传播、服务的跨屏协同、价值的跨屏创造,以实现对视听介质的相互打通。
2)视听产品多样态衍生
当前正从传统电视场景延伸到多样化的场景,市场化也深入到了各个领域,用户迁徙性也更加明显,视听的叙事形式及用户接受美学也在发生着变化,使得视听产业链及产品形态发生了多种形态演变,出现了像长中短视频的不同形式,还有像虚拟人、互动视频等等的丰富产品形态。
3)视听平台集成赋能
平台的构造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多资源的汇聚、多领域的连接,要实现介质、产品及服务的多层次聚合,以成为集成的多模态的基础设施。这过程中将使得自主平台全面崛起,自制、自主是其基本特征,不再是最早的播放为主的平台模式,也不是播放、自制的平台形式。
4)视听用户相互连接
需要进一步做好对视听用户的迁徙准备,用户正在大量的汇集到网络视听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的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9.75亿,较2020年12月增长了4794万,占网民整体的94.5%。当前正在形成一个非线性的、网状化的消费流量迁移过程,像华纳早已打造了“网院同步”的策略,使其HBO Max流媒体平台在一年内用户量达到了4000万的积累。而我们国内电视业多以导流向第三方为表现形式,自有的内容平台储备还是不足的,使得流量多是导向了他方。
5)视听场景相互融合
随着迈向互联网3.0时代,视听消费呈现出了场景化、垂直化及下沉化的特征,电视业需要打破固定、室内、唯一大屏的传统形式实现向移动、室外、各种屏幕的互相赋能,逐渐打通边界使得视听场景的相互融合。
6)视听全业态产业链条
要实现双向供给、多项供给的供应链,产品链(产品矩阵)方面要注意横向上产品种类的宽而多元、纵向上要实现产品样态的长而细分,也正是在这种平台跨越、产品多元、用户导流等过程中得以创造实现新的价值链。
传统的大屏视听生态相对是以大屏介质为入口,构建内容、渠道、服务的闭环系统,产业主体为内容商和硬件商,其盈利模式也比较单一。而跨屏、无屏的生态系统则是一个走向跨界开放的体系,包含了内容提供商、垂直场景服务运营商、平台商、硬件商以及所有与之匹配的相关行业与业态,其经营模式也更多元化,像广告、订阅、产品、服务、版权、平台、数字经济、实体产业等都可以成为盈利点。(文 张晓宝/DV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