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指导,总台技术局与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主办的北京国际电视技术研讨会(ITTC)举行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在主题报告会上做了题为《传播的走向:场景突破与本质回归》的主旨演讲。
“传播的走向和走势一定会越来越向场景的突破和本质的回归两个方向去着力的发展。”胡正荣对传播演变的历史特征做总结时如此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
技术赋能场景不断突破
传播场景的突破,总体来说就是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障碍,人类传播也是在不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而创新进步的。人们也在传播过程创造出了不同的介质,如纸张、电波等,并基于这些介质,创造了新的人类组织和机制,就是媒体,如后来的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和互联网公司等。
当前可谓是完全媒介质的时代,而介质和媒体的进化过程中始终难以突破的就是如何让媒介化的传播做到如同没有媒介的时空场景隔阂,如何做到从经过人们媒介化后的二维世界还原或者回归到人类应该有的三维乃至多维世界。
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四全媒体”提出至今已经约有4年,是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
全程媒体即便是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障碍,在任何的状态下都能将任何表达的信息通过某种介质到达目标用户;
全息媒体,突破了物理尺度,其呈现形式更加多元真正的实现了万物皆媒;
全员媒体,此处的“员”指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所有要素,是一个社会维度的范围,而不单指“人员”;
全效媒体,基于全程到达、全息实现、全员连接的前提下实现的完全效果媒体。
以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形式发展为例,从最初的“单屏”的电视机媒介逐步进化为“多屏”的电视机、电脑、手机的媒介形式,进而又继续进化为“跨屏”的智能电视、OTT、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视频号等形式,下一步则将是“无屏”的虚拟现实终端、全息影像、沉浸式、元宇宙等形式。
技术赋能传播本质回归
胡正荣认为技术将带来的是传播维度的上升,原始社会的人类由于没有人造介质和媒体,反而都生活在完整的三维,乃至多维世界中。但随着人类信息传播技术进步,人类反而变成了囿于二维视觉,单维听觉,没有了嗅觉,没有了触觉,没有了味觉的媒体化的世界。
而继续突破传播的障碍,需进一步寄希望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一代ICT技术。
2022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的《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中提出,到2026年我国虚拟现实产业总体规模(含相关硬件、软件、应用等)超过3500亿元。在融合应用方面,要在工业生产、文化旅游、融合媒体、教育培训、体育健康、商贸创意、智慧城市等虚拟现实重点应用领域实现突破。但当下而言,许多场景的落地仍处于探索规划阶段。
以“全息”的视角来看,若能通过从全息、全感的世界回归到多维的世界,届时也意味着虚实融合应用已经水到渠成,全息、全感、多维的世界应是能符合人的基本沟通、交流、呈现、体验、需求的。像数字场景声技术、元宇宙技术 (游戏、电竞)、GPT等大规模语言模型技术的到来,乃至数字气味远程传播技术等的进一步实现。
传播的本质也就意味着是全息、全感、多维世界的再造,传播技术赋能人类回归原本就应该是集中于全息、全感、多维的世界中,而且这个世界已经完成了螺旋式上升并迭代升级成了数字孪生,或者也叫做数字原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