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行业:产品面临软硬两道坎

VR行业:产品面临软硬两道坎-DVBCN
4月末的一个下午,坐在闷热的会客室里,李建明从朋友手中接过一款外接手机的VR全景相机,把玩一番后,默默地递了回去。
 
“试都不想试。”李建明告诉记者,这款相机的分辨率仅有30万像素,畸变严重,做工粗糙,外形与功能都与另一款市场上的明星产品极为相似,价格却仅为其1/4,不到300元。
 
在李建明看来,类似的“山寨VR”正在蚕食着自己和整个行业的生存空间。得益于完备的硬件生态链,存在于宝安区的VR企业约占深圳市的一半,然而,占据行业龙头的佼佼者凤毛麟角。他担心,发生在智能穿戴领域的泡沫,会在VR热潮中重演。
 
VR盒子利润滑坡:从10元降至不足1元
 
李建明是深圳市麦视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另一身份为深圳VR产业联合会副会长。早在2014年,他从VR盒子做起,进入这一行业。2016年,麦视公司在宝安区西乡街道成立,如今已推出包括VR盒子、VR一体机、360度全景相机、智能穿戴等一系列产品。
 
VR是虚拟现实技术的英文缩写,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用户关于视觉等感官的模拟,让用户感觉仿佛身临其境,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
 
对VR技术的设想至少可上溯至20世纪50年代,而这一概念在IT业界的引爆却是从3年前开始。2014年6月,Google公司公布了Google Cardboard的零件列表和组装说明,这一产品没有任何官方制造商或供应商,而是鼓励一般人自行组装。
 
Google Cardboard是一个以透镜、磁铁、魔术贴以及橡皮筋组合而成的纸盒,将智能手机放入后,可变为一台头戴式显示器。在国内,这一设备被称为“VR盒子”。成本低廉、制造简易,VR的概念开始搅动,各式各样的硬件厂商由此涉足这一行业。
 
“VR盒子”能代表VR技术吗?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VR盒子”构造非常简单,两片透镜,加上一个塑料盒子,再加上一个舒适的绑带,有的还配有可调节的近视镜片,就算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再插入手机就可以直接观看VR内容。在这类VR盒子里,并没有任何运算发生,透镜也只是用来放大盒子里面的手机显示屏,让图像占据人们的整个视野,本质上其实是一种“视觉欺骗”。
 
记者在位于深圳华强北的一家数码商城发现,VR硬件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大多数VR盒子的价格在百元左右甚至更低,有的被当作促销赠品。商家告诉记者,许多VR盒子成本价在10元左右。一些创业公司的“品牌”VR盒子,也是直接从这些厂家订购并贴牌。
 
“一直到去年这个时候,香港电子展、广交会之前,VR盒子都是有利润的,一个10块钱绝对挣得到。”李建明回忆,VR产品在两个展会上被炒得火热,更多厂商蜂拥而入。随后,VR盒子的利润迅速降到一两元,今年,仅剩下几毛钱利润。
 
李建明和一些厂商意识到,“VR盒子”只能作为用户尝鲜的一种廉价方式,企业要生存,要推出“更有技术含量”的VR产品。
 
产品面临软硬两道坎——沉淀下来做技术的太少
 
2015年上旬,李建明团队开始研发VR一体机。VR一体机是指具备独立处理器的VR头戴显示器,它配备了处理器、存储空间、屏幕和陀螺仪、显示屏。相比外接式VR头显,一体机没有连线束缚,自由度更高,一度被行业看好。有业内人士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VR一体机才是真正合格的VR设备。
 
然而,这一产品的价格却令许多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记者了解到,索尼旗下的VR产品PlayStation VR售价约在2800元,国内的柔宇VR一体机售价近5000元,麦视最便宜的VR一体机,售价也在千元左右。而外接式VR的价格更高,相当于一台中高端电脑甚至更高的价钱。
 
李建明表示,研制VR硬件,是综合高性能计算技术、传感器、图像处理、微电子,光学,嵌入式系统等学科的复合型技术,对研发投入及人才的需求较高。现阶段的外接式VR和VR一体机都面临产品成本太高的问题。一方面因为元器件价格太高,另一方面是因为消费市场并没有形成规模,难以通过规模效应来降低制造成本。
 
硬件条件也制约着VR设备的用户体验。VR一体机内置的屏幕经过透镜放大,在用户视觉中呈现的画面尺寸超过iMax影屏,然而目前主流的VR一体机屏幕分辨率仅有1K至2K,像素颗粒感明显。李建明认为,当分辨率能达到4K至8K,用户体验将有质的飞跃。然而,目前国内做VR产品屏幕的厂商寥寥无几,VR厂商均要依赖国外公司供货。
 
分析师侯云仙告诉记者,中国VR产业的起步跟国外比并没有差很多。但是国内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大家沉淀下来做技术,精细化应用或内容的太少。整个行业在资本的热潮中有点浮躁,大家都去追逐变现价值更高的领域,或者随便复制粘贴一些应用。“VR行业的专利技术一半以上都在美国,国内份额很少。国外的公司善于主导游戏规则。”李建明说。
 
缺乏优质内容,也是当前VR行业面临的问题。记者在一家VR体验馆看到,大多数体验项目都是冒险类游戏。一位匿名开发者告诉记者,“很多公司只能制作粗糙的全景视频和非常基础的生存类游戏。他们急着趁热盈利,很少会考虑VR发展的细节和前景”。
 
有业内人士认为,游戏和视频是目前VR最重要的两块内容,但可惜的是,目前这些提升体验的内容,堪称一片空白——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用2D和3D视频转制的,观赏性之差,到了让人尴尬的地步。
去年5月,麦视科技开始研发新产品——运动型全景相机,意在帮助用户生产内容,改变VR硬件“无米之炊”的困境。
 
下一个智能穿戴式泡沫?VR技术的未来或许并不在消费端
 
今年1月,知名智能穿戴制造商Jawbon宣布关闭其纽约办公室并裁员15%,原因是该公司正面临着行业整合。几乎同期,智能穿戴巨头Fitbit发布业绩预警,宣布全球裁员6%,股价创下历史新低。据市场分析机构IDC统计,2016年,可穿戴式设备的“总体出货量较2015年同期大幅缩水51.6%”。
 
有人认为,可穿戴设备作用有限,以手表、手环为代表的智能穿戴设备并没有像行业预期那样被消费者认可,厂商昙花一现甚至可以说黔驴技穷,穿戴式泡沫显然已经破灭。
 
与此相似,VR行业进入淘汰赛,而盈利模式与市场需求仍不明朗。在此前采访中,有深圳VR创客团队从业者对记者表示:“去年100家创客团队,今年可能只剩下20家,没有利润,剩下的也不过在勉强坚持。”去年5月,证监会严控上市公司跨界定增收购或者募集资金投向VR行业,上市公司此前是拉高该行业估值的主力资本,随后6月—8月国内只有四五家VR创业公司成功融资,市场迅速转冷。有业内人士将今年称为“VR寒冬”。
 
艾媒咨询在报告中指出,国内一些价格低的VR产品山寨化、同质化严重,这是用户体验不佳的原因之一。“现在国内做VR没利润。有人用旧物料做,用回收的‘洋垃圾’组装,体验很差。初次接触VR的用户一体验,以为VR就是这个样子的。今年出货量少了很多,以前做VR的厂商接近一半退出不做了。”李建明说。
 
“从近期各个展会看,VR硬件表面上火热,其实大多数厂家是拿OEM的产品来贴牌。只要有新的东西,别人就想仿造。我们的战略就是稳住,突出差异,竞争服务。VR不是小公司玩的,需要大量人才。”李建明说。
 
VR行业是否可能重蹈智能穿戴的覆辙?李建明认为,和后者相比,VR并不是一种产品,而是一项发展中的技术,并不能因为个别产品的失败而否定技术,VR技术的价值在于与其他行业的交叉。“应该把VR当作产业升级改造的生产工具、计算平台”。
 
4月在深圳举行的一场VR/AR行业峰会上,面对“所谓的用户需求并不存在”的质疑,多位嘉宾提出,未来数年VR技术最大的市场是B端(面向商家)而非C端(面向消费者)。VR产业链应积极与智能制造、医疗、教育、旅游等产业进行融合,成为科技、文化融合创新的新技术、新工具。
 
深圳市虚拟现实产业联合会执行会长谭贻国认为,深圳是目前全国VR企业最集中的城市,而宝安VR企业的数量又占到了深圳的一半。未来两三年内,宝安VR产业集群形成并崛起几无悬念。但他也呼吁行业,“在关键时刻抱团取暖打天下,不要目光短浅抢着吃VR快餐,要投入更大人力物力,建设VR人才基地,为VR产业储备和输送各类人才。”
相关文章
中兴通讯前三季度归母净利79.06亿元,推动5G-A等技术创新
中兴通讯前三季度归母净利79.06亿元,推…
洛图科技:2023年中国消费级XR设备销量为61.3万台,同比下降34%
洛图科技:2023年中国消费级XR设备销量…
IDC:2023年中国AR/VR头显出货72.5万台,同比下滑39.8%
IDC:2023年中国AR/VR头显出货72.5万台…
央视总台姜文波:文化元宇宙的共性技术及央视总台的探索实践
央视总台姜文波:文化元宇宙的共性技术…
工信部乔跃山:扩大虚拟现实产品高质量供给,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工信部乔跃山:扩大虚拟现实产品高质量…
工信部史惠康:推动低门槛等虚拟现实内容同步发展,扩大虚拟现实产品高质量供给
工信部史惠康:推动低门槛等虚拟现实内…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