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特色板块,服务于“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相关内容,受到了高度关注。昨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张宏森连续出席了两个与之相关的新闻发布会,在会后接受沪上媒体采访时,这位电影界的专家表示,接下来中国电影合作的国家会越来越多,“这也是中国电影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的必然”。
合作触觉正在延伸 之前交流少的,大家都抱有好奇心
张宏森在中国和塞尔维亚合拍片《萨瓦流淌的方向》发布仪式、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合作机制签约仪式两个仪式之间,忙里偷闲接受沪上媒体集体采访。他告诉记者:“今天和塞尔维亚的合作,意味着我们电影合作触角的延伸。”
“我们两个国家相隔太远,文化差异也非常大,所以两国电影历史上交流得也非常少,但是我们都是通过电影来认识对方,比如在塞尔维亚之前,前南斯拉夫,很多影片《萨拉热窝》、《桥》等,我们小的时候就看这些电影长大的。”
他透露,这次和塞尔维亚的合作,是去年中国在塞尔维亚举行电影展时促成的。“除了电影展,我们还在塞尔维亚进行商业放映,进入塞尔维亚的电影市场,他们的观众从银幕上看到了中国的历史,也有的看到了中国正在呈现的风貌,比如上海有这么多的高楼,中国有这么多漂亮的风光,他们也很惊讶。我参加过很多电影展,越是交流少的国家,他们越是非常关心我们的人民吃什么穿什么,我们的家庭是什么样子,家里有没有沙发,我们的沙发是什么样子,他们很关心这些细节,这些都是了解和理解的过程。”
对于这次和塞尔维亚合作的电影,是著名作家陈丹燕导演的一部纪录片,他表示:“这算是一个作家视角的纪录片,但这个纪录片是以作家的视点,来发掘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一个民族的个性特点,我期待它会是一部活泼的灵动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很好的电影。当然,作家拍电影是新尝试,有难度,因为电影有工业方面的难度,我希望能克服这些难度来拍好。”
在上海有个很好的开始 服务“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用电影来让民心相通
他说,中国以前和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已经开始了合作,现在,是要跟中东欧国家展开合作,“今天合作的塞尔维亚,不是唯一,未来我们和中东欧16个国家之间还有电影合作项目、交流计划,我们还正在酝酿中国-中东欧电影节,这也意味着合作的面,将进一步铺开,我觉得上海国际电影节今天的合作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意味着中国电影和各国合作的前景会越来越开阔。”
他还举了哈萨克斯坦的例子。前不久,哈萨克斯坦也举行了中国电影展。“你们关注到我们在哈萨克斯坦一个合作协议的签署,但在那边还有一个成果,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联合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叫《音乐家》,讲述了冼星海40年代在哈萨克斯坦有一段苦难的经历,并和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么一段故事,影片已经在哈萨克斯坦开机了,8月份将大规模展开。”
除了哈萨克斯坦,五六月份,中国和丹麦、卢森堡也签署了合作协议,“很快会有更多”。而这,也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举措。“刚举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取得了重要成果,有五通,其中一个是民心相通,这些手段一般可能通过书籍、旅游来相通,但更普惠、更实际的手段是电影。”他说:“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国际性的电影节,正在形成一条紧密合作之路,未来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来这里展示,会有越来越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和我们缔结合作交流的协议,我觉得都是很好的开始。”
全方位合作 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然,推动世界电影多样性
他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其说是总局的努力成果,不如说是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的一个必然。”
众所周知,中国电影市场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市场,为世界所瞩目。“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有一种自然生成的效应,就是它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文化胸怀,以更加积极的合作态度来和世界各国优质电影资源进行合作,目的也是推动世界电影文化多样性,同时,也用我们中国的文化观点和立场来表述,来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我认为是中国电影发展到一个重要阶段的一个重要成果。我们期待上海国际电影节这样一个重要的平台,能和世界各国架起更多的桥梁。”他说。
市场的影响加上文化的好奇心,使得各国合作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大家都有自觉的愿望,希望构建更多的合作。”他说,本月23号要在成都举行的金砖五国电影节,中国导演贾樟柯牵头、五国著名导演合作了一部《时间去哪儿了》,“这是一首歌曲的名字,电影中人民讲述时光的故事,俄罗斯、南非、巴西、印度,都作了不同的阐述,用了5个国家的关于时间的谚语来串联,你会发现都是很有意思的故事,表现了世界各国电影人都在为同一个主题努力,有共同的感受,共同的感慨。”
他说,中国电影期待全世界的艺术家,和中国有更紧密的连接,“我们是全方位的合作,创意、人才、资金、技术,不同的合作项目有不同的侧重点,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项目来制定具体的合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