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
从乐视自身看,其危机的根源在于业务战线拉得过长,且高度依赖外部融资。除了乐视网之外,乐视非上市体系的公司中,乐视体育、乐视影业、乐视汽车等吸金能力同样惊人,融资总额也有数百亿。过去几年,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乐视各项业务想象空间大,轻而易举获得大量资金。但随着市场流动性趋紧,乐视疯狂烧钱的粗放式扩张,加上自身少有真正盈利的业务,其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是迟早的事情。这也再次告诉我们,多元化战略是一把双刃剑。
秦海波:
事实再次证明,盲目多元化扩张很容易走向失败;几乎所有伟大的公司,都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新浪做微博、腾讯做微信、阿里做支付宝和物流,都是在其核心业务基础上的创新和布局,与其核心业务有很强的关联,所以成功了。乐视这几年其实一直都在“蒙眼狂奔”,做手机、做电视、造车等,希望在短时间内尽可能获取用户、为自己的内容打通变现渠道、迅速做大用户和收入规模。但乐视在追求快速扩张的同时,没有把握好节奏、没有控制好安全边界。
秦朔:
商业最基本的规律就是信用。信用消失了,再多梦想也无益。对乐视来说,信用转折时刻就是去年11月供应商举着标语到楼下讨债的那一刻。梦想可以很伟大,但那是投资人愿意埋单的事,客户(供应商)没有理由听任你欠债。你可以有天才的想法,但并不比任何一个客户高贵,可以逃避铁一样的债权。再伟大的创业者,如果失去了信用,一定会破产。如果不想失去信用,就要广积粮,就要量力而行,就要在资本结构上早做准备。
王利芬:
纵观乐视的发展历程,有几点启示给创业者和企业家:第一,主业没有绝对的优势就开始所谓的多元化是危险的。第二,基于企业自身的业务发展愿望而不是来自于用户刚性需求的人为生态化,是无法可持续的。第三,企业经营中科学的决策比企业家本人的冒险精神和大胆的想象更加重要。第四,乐视从一个视频网站品牌向汽车延伸中间的复杂度远远被低估了。
冯仑:
创业的路途很艰辛,我们当时做立体城市的时候,也有人不看好,马云做电商,过程中也被唱衰过。这事不要着急,慢慢看,乐视才多少年,等着吧,急什么。今天根本不能下结论,愿景、模式是好的,但是没有执行好。所以现在不能简单地断定乐视是失败的。乐视现在处于青春期,接下来开始长知识、长智慧。
张连起:
2017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主要经济体需求回升,市场预期改善,我国经济步入中高速稳定增长的有利条件仍在增加,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一定进展,企业利润有所改善,出口明显止降回升,部分增长困难的区域增速回正。中国经济面临金融去杠杆和强监管,房地产市场调整等方面的影响,短期内有一定回调压力。综合判断,2017年全年经济增速有望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会小幅放缓,今年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有望实现。
潘云鹤:
中国新一代AI的重点方向将从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混合的增强智能、自主智能系统进行,在智能城市、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方面应用。进入2.0时代后,人工智能影响的范围和深度都会极大提高。这是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转折关头。风口转瞬即逝,全球的顶尖企业都在追风。去年,美国五大科技巨头宣布成立一个人工智能联盟,国内以BAT为代表的公司也不甘落后,在语音搜索、无人车、无人驾驶、自动翻译,以及人工智能在商业各种服务中积极布局,努力探索。
曲道奎:
我国机器人产业基础比较薄弱,但正在加速追赶。2016年,国产多关节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92.7%,占国产工业机器人总销量的40.4%。预计到2020年,中国高端工业机器人在本土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从长远来看,机器人产业关键的平台技术、共性技术还需要国家主导研发,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创新支持。但在应用方面,可以完全推动市场化,让企业判断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推进产业调整。
赵联飞:
人类应该在开发人工智能的过程中,逐步积累控制人工智能的经验和技术,尤其是防止人工智能失控的经验和技术。除了设计和建造要遵循技术规范,还可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成立由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政府管理人员为核心的人工智能管理委员会,对涉及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开发项目进行审核评估,严格控制从技术转化为产品的环节。此外,应从多个方面加强对人工智能的研究,跟踪、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实践,开展以未来学为基本范式的研究。
潘文: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将迎来“黄金期”。随着国家大数据战略配套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我国大数据产业的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大数据的新业态、新业务、新服务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产业链进一步成熟和扩张。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将带动社会各领域对大数据服务需求进一步加强,政务、工业、电信、金融、交通、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层出不穷。预计2017年我国大数据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达到4185亿元,未来三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维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长。
张国栋:
近日有媒体在市场调查中发现,一些乳企自称的所谓“高端酸奶”产品明显扩容并提价,通常一杯200克的酸奶卖价在10元左右。乳企炒作“假高端”酸奶,虽说谈不上对消费者构成严重欺诈,却也反映出相关企业缺乏应有的诚信,损害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面对“假高端”,急需“真监管”。在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产品标识的同时,应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市场治理,对那些顶风作案的“假高端”,必须发现一起,严查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