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果盒子融资1亿元、阿里“淘咖啡”正式亮相,步入7月,“无人零售店”频频刷存在感,一跃成为新零售和资本市场的大风口。而由无人零售店延伸而来的人脸识别、自动感应支付、IoT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黑科技概念,也成了投资市场的香饽饽。无人店到底是噱头,还是风口,关键要看这一模式是否真正切中社区零售这一细分市场需求。未来无人店这一新业态真正开花结果,还需经过技术、市场、用户体验等多重考验。
无人店成资本新风口,带火多个黑科技概念
自2016年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推出Amazon Go无人商店后,其“即拿即走,免排队”的购物体验就受到追捧,引来国内无数同行跟进模仿。不过,直到近一段时间,国内的无人零售店才集中受到各方关注。仿佛一夜之间,无人零售店成为继共享单车后,2017年资本市场的又一新宠。
无人店初创企业频频获得资本追捧。7月1日,缤果盒子(Bingobox)宣布完成A轮系列融资,融资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此前,F5未来商店刚刚完成了3000万元 A+ 轮融资,投资方为创新工厂。
互联网大佬入局引爆舆论话题。2月,去哪儿前CEO庄辰超成立斑马资本,斥资3亿美元押注可自主购物的新型便利店“便利蜂”。6月,娃哈哈和人工智能企业深兰科技签订TakeGo无人店协议。7月8日,在阿里巴巴推出的“造物节”上,无人便利店项目“淘咖啡”公开亮相。
这种“自动识别、即走即付”的无人结算零售店不仅引爆舆论,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排队体验,还引发了市场连锁反应。据阿里巴巴介绍,“淘咖啡”运用到了如自主感知及学习系统、目标跟踪及分析系统、意图识别及交易系统等多项技术。而在A股市场,无人店概念涉及的物联网、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多个黑科技概念以及相关上市公司也受到投资者热捧。
新技术能否满足新需求?
各方押注无人店,显然看到了背后潜在的细分市场需求。由商务部流通发展司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联合制作的《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16/2017)》称,便利店、精品超市、社区型购物中心等商业将成为零售企寻求转升级的重要方向。长期来看,“小而美”的社区化零售业态更符合新形势下消费市场的客观需求。2017年上半年,我国零售企业创新转型主要聚焦3个方面:一是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成常态;二是多业态跨界发展成主流。三是信息化技术驱动占主导。大数据、物联网、人脸识别、移动支付等信息技术日趋成熟,为企业创新升级提供技术支撑。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的消费习惯进行画像,以需求为导向,实现精准营销。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7中国无人零售商店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无人零售商店交易额预计达389.4亿元,未来五年无人零售商店将迎来发展红利期,至2022年市场交易额将超1.8万亿元。2017年中国无人零售商店用户规模预计仅有600万人,至2022年,用户规模可达2.45亿人。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无人便利店真正爆发还需要迈过成本、技术等多道关卡。一方面,无人便利店尽管省去了人力成本,但需要承担物业配套、技术维护、后台管理等新成本,最终是否真的降低成本还需观察。另一方面,无人店考验各种智能技术,能否真正满足用户需求和消费体验仍是未知数。在“淘咖啡”亮相首日,缤果盒子位于上海的第一家店就因高温暂时停运。而原定于3月份向公众开放的Amazon Go推迟开业,原因则是技术难以准确跟踪到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目前来看,尽管识别、传感、支付等无人化技术手段,但准确地将消费者的随机购买行为实时传导到后台,并进行判断回传难度极高。
归根到底,无人门店这一新业态能否形成新风口,尚需运营完善,但其切中的市场需求确实存在。以技术革新和信用经济为基础,实体零售与网络电商的融合协作、优势互补之风或越刮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