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品质消费的升级,电视体验的需求也逐渐凸显。在电视行业关于OLED与QLED的技术之争进入到白热化阶段,两者谁能成为新一代彩电显示技术的霸主成为彩电行业最大看点。而当电视行业因OLED技术能不能成为主流争论不休之时,“激光电视”作为新产品也异军突起,俨然成为大屏时代新的搅局者。
激光电视的本质是通过激光投影机和特殊的金属幕布来实现的。其利用半导体泵浦固态激光工作物质,产生红、绿、蓝三种波长的连续激光作为彩色激光电视的光源,通过电视信号控制三基色激光扫描图像。
激光电视合成图像的原理与电视机相似。激光束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进行“扫射”。水平偏转通过放映头中的一个多面旋转镜实现,垂直偏转则通过一个倾斜镜来实现。激光电视实际上就是投影机的改进版,这种技术首先把影像信号经过数字处理,然后再通过激光管束的形式发出,经由一系列复杂的镜片把光投影出来,本质上只是将投影机的光源换成激光光源罢了。
当主流液晶电视产品遭遇尺寸瓶颈,在80英寸以上规格难以做到尺寸和价格的平衡之时,业内人士认为激光电视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超大尺寸家用电视市场的需求。随着各大厂商研发的不断深入以及对行业的不断探索,很多厂商认为激光电视在日后的发展将不可限量。尤其伴随着其在综合液晶电视等产品技术的优点之后,产品价格有所收敛的基础之上,激光电视将迎来一片春天。因此另有业内人士认为,众多厂商对激光电视未来发挥“中流砥柱”的幻想正折射了当下的激光电视的局限与短板所在。这意味着当前激光电视只是概念性、小众、试用型产品。
对比目前主流的OLED以及量子点技术,OLED属于自发光,能够展现更纯粹的黑色,几乎不存在漏光问题,同时在响应速度上也更加出色。而量子点电视,由于采用了量子点材料的背光源,大幅提升了色域表现,颜色上也更加出色。如今在加上HDR技术,其实际的效果也与OLED越来越近。但激光电视毕竟是投影,在同尺寸的屏幕下,画面的显示效果还是稍弱一些。由于技术原因,激光电视所用的投影设备无法投射4K分辨率的影片,最高也只能达到10180P的画质水准。
另外在发光原理上,激光电视与传统电视存在本质上的区别,不同于传统液晶电视通过背光源发光,然后液晶分子偏转实现图像显示的原理,激光电视是通过将光投射到介质上(比如墙面、幕布等),通过光的反射将图像传递到人眼中。倘若想要获得液晶电视的观影效果,即使是目前最新的激光电视亮度再高,也只能在关灯、暗室的情况下达到,这种观影效果的实现还是在配备标准幕布的情况之下,要是直接打到家中的墙面上,其观影的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色彩方面,尽管现在不少激光电视标称的色域已经达到MTSC85%以上,但这是在最佳条件下测得的数据。尽管如此,这依然与顶级量子点电视或者OLED电视动辄NTSC100%以上的色域范围存在一定的差距,可想而知普通用户的使用环境更是千差万别。另外在可视角度方面,激光电视由于面板的特殊反光原理,导致可视角度并不能像液晶电视一样实现超广角视角,在超过120度之后就会感觉到亮度明显下降。
与此同时,激光电视并不能简单笼统的概述为超短焦投影方案,而是一个针对于家用显示市场而特别推出的单品形式。激光电视在实现投影上仍有直投、背投、短焦投影等多种方案,而市场上把短投说成是激光电视的说法不免有些生硬。
激光器作为激光显示系统中最为昂贵以及核心的部件,多采用半导体材料,因此激光电视一直居高不下的价格也让很多消费者表示望尘莫及。液晶电视与LED电视当道,激光电视动辄3-5万的价格便相当于至少两三台液晶电视。目前激光电视产业化规模仍无法与液晶或LED抗衡,其规模化降低成本仍有一定的难度。
就场景应用而言,大屏幕激光电视主要应用于如大型会议室、宾馆设施、市政建设等大型场馆中,对于普通家庭的应用尚未普及。虽然激光电视的屏幕占据液晶产品的上限区间,但激光电视还没能够产生商业环境下200英寸的投影推荐。其能实现的最大的屏幕也仅仅是高端液晶电视80英寸产品的1.5倍。同时,由于激光电视采用透射式,虽然屏幕很薄,但激光发射器仍有一定的厚度,虽然其满足了大尺寸的要求,但激光电视先天的显像原理使得激光电视一定会有外置的投影装置需要放在面板前方,这对于希望节省使用空间的用户而言也并非一个好选择。
因此,激光电视的发展需要解决亮度等问题,在4K或更高分辨率上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激光电视需要下沉并可以自由适配最小到60英寸的尺寸,并掌握控制成本的王道。作为小众市场,缝隙产品中的激光电视,其毕生的使命便是做好一块廉价的“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