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明认为,在当下Web3.0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进入云产业,越来越多的IDC/云业务方面的展会开始兴办,使得垂直领域出现了大量应用解决方案。云计算应用的成功案例逐渐丰富,用户了解和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产业发展迎来了“黄金机遇期”。而云计算、雾计算等概念的提出也为这个时代提供了勃勃生机。云高高在上,遥不可及;雾却贴近地面,现实可及。相比于云计算,上海云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青睐于更加接地气的雾计算。采访过程中,肖志明先生从公司发展、时代背景、技术等多方面分析了雾计算的优势。
Q:您如何诠释雾计算的概念,雾计算相比传统云计算的优势体现在哪儿?
肖志明
相较于云计算,雾计算的优势在于两点:海量资源和接近用户。雾计算不一定是运营商和设备制造商的边际系统,它实际上是一种地理上可以无限延展的设备。从资源下沉的角度来说,传统的云计算是集中式的,边缘计算则延展到了一个大系统的边缘,但具体到“雾”,它可以延展到身边的每个角落。
从言语中记者感受到,对于雾计算,肖志明非常赞许。据他介绍,云熵已经将雾计算的很多优势都利用到了传输业务的发展中,并获得了极好的成效。在交流的过程中,为了便于理解,肖志明举了个很形象的例子来说明雾计算之于云计算的区别和优势。
肖志明
我们可以把将来的物联网时代的传输宽带分成四种类型,可能有百分之一的设备类似服务器,具有很强的计算能力;百分之十可以达到4G/5G的连接能力;百分之三十是2G~3G连接能力;剩下百分之六十是窄带连接。如果未来的连接状态是这样,那么云计算可能只能利用到其中的百分之十,而雾计算连接的设备则可能涵盖整个设备体系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只要具备一定能力的联网资源能力,都可以成为雾计算的载体。
雾布天下 去中心化
肖志明说,雾计算虽然没有强力的计算能力,只有一些相对较弱和零散的计算设备,但是“雾”更加适用于物联网时代。雾计算将数据、数据处理和应用程序集中在网络边缘的设备中,而不像云计算那样将它们几乎全部保存在云中。肖志明认为,如果说云计算是新一代的集中式计算,那么雾计算就是新一代的分布式计算,符合未来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
Q:云熵的理念和雾计算的概念有什么共通之处吗?
肖志明
正如我之前所说,云熵希望把整个云计算的成本降低10倍,而我们的优势正是在于降低成本,云熵的技术体系天然带来了这种优势,云熵的资源来自于深度布局的光猫和路由器等设备,云熵在前期就会投入资源去收购和整合这些流量。而这种技术和理念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就来自于雾计算。
一脉相承 计算未来
做去中心化云计算的领导者正是肖志明对于云熵的愿景。肖志明认为,目前的云计算都是中心化的,他希望将来云熵能够打造出一个去中心化的云计算系统,合理利用雾计算、霾计算、边际计算资源的网络架构,从中心化向去中心化发展,去中心化不是目的,而是充分利用新的网络架构发展新的创新应用场景,而不是利用新技术重复云计算的现有场景。
对于未来云计算的格局演变,肖志明将其分为四层:第一层是应用;第二层是垂直云服务平台,这一层以行业分类,譬如政务、金融、交易、教育、医疗、企业应用等,具有分散性和多元性;第三层是综合云服务平台;第四层是新型基础运营商。
对于这四层结构和应用,雾计算提供的服务并不一定是可靠的传统云存储,但是它能利用每个设备有限的存储空间,助力于实现传输、直播和4K,甚至做到超级计算、神经网络级的运算。目前雾计算最关键的问题是传输,而这也是云熵一直以来最关注的核心问题。
如今,4K领域尚是一片蓝海,而未来,它也将成传输领域的突破点。在这方蓝海,云熵利用其领先的分布式资源能力,2年前就已经实现了20M的4K传输,未来,肖志明希望能做到50M-80M,接近8K。
Q:P2P与雾计算的区别在哪里?
肖志明
和P2P不同,我们可以把雾设备当成我们的微服务器。从时代的角度来说,P2P是PC时代的产物,雾计算是物联网时代的产物。从技术角度来说,P2P是被动的网络,雾计算则是更加主动的网络。雾计算是一种可靠的服务,而P2P是依靠热点或者用户的点击行为来形成服务的一种网络。雾计算可以高效的调度这些资源,比如说手机可以用P2P,这也是区别于P2P的一大优势。
以雾为核 化静为动
基于自身的经验,在运营商层面,肖志明认为雾计算本质上是和运营商结盟,通过光猫,运用设备,形成流量上的合作。但是P2P和运营商并无联系,甚至很大程度上占用了运营商的资源。传统的P2P技术架构已经老化,其最大的场景是PC上的分布式网络。而现在机顶盒、路由器、手机等所有设备都已经智能化, 基于PC的P2P网络已经落后,亟待革新。
而云熵科技的思路是以雾计算的方式做云,逻辑是利用如今所有能够触手可及的智能设备,包含所有的智能路由器、光猫、OTT机顶盒,智能手机等等。
肖志明表示,在运行逻辑方面,云熵与传统 P2P有显著区别,核心理念是把智能设备变成微服务器,把推送到传统 IDC 服务器上的数据推送到家庭路由器等设备上,这样一来,结合形成的新型网络即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又能具有主动控制网络的能力。云熵推崇的雾计算,强调主动控制,一是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对内容做到可管可控;二是利用云熵的大数据核心能力做全局服务调度,使设备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对于雾计算未来的发展与变化,记者询问了云熵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刘炜博士,作为多媒体通信、信号处理和安全领域的国际级专家,对于这个问题他有着自己的思考。
Q:未来物联网的大环境下,雾计算如何更好地满足平台的需求?
刘炜
云熵CTO
其实看现在云计算的发展就可以知道,雾计算其实是在不同的方面和云计算实现分层。目前对于分布式计算,最重要的工作是将类似于云计算中的一些网络资源虚拟化的过程,如何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把具体的计算节点抽象化,后面的生态发展会逐渐推动其分层,等到业务逐步成熟并成型后,雾计算就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平台。
Q:对于年末的CDN峰会的期盼及寄语
肖志明
作为去中心化云计算的先行者,我希望我们能在本次大会中和业界同行交流更多的资源、观点和理念。同时,我们也期盼与那些拥有海量资源的设备商进行合作,包括运营商,和一些设备制造商、物流器、商用WIFI、OTT等等厂家,他们来提供资源,我们来整合资源,形成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