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召开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轮值CEO郭平豪言:“华为有决心、也有能力和伙伴一起,在智能社会时代打造全球‘五朵云’之一。”而在更早之前的华为第14届全球分析师大会上,华为更是放言:“华为公有云必须三年超过阿里云”,叫板国内云计算老大阿里云的意味强烈。
华为进军云计算野心很大,业务规模差距不小
华为进军云计算领域的决心的确很大。就在今年8月28日,华为总裁任正非刚刚签发名为《关于Cloud BU组织变动的通知》的文件,宣布对其公司内部组织架构进行重大调整,将云业务Cloud BU迁移至华为集团下,升级为该公司一级部门,此前该业务隶属于P&S(产品与解决方案)部门。这意味着,华为进一步提升了华为云的战略地位。
不过,尽管华为云在今年动作频频,野心勃勃。但是目前来看,华为云想要三年内超过阿里云的目标可能并不容易实现。
首先,就入局时间来看,成立于2011年的华为云比成立于2009年的阿里云晚了两年,而将云计算放在重要战略位置,阿里行动同样要比华为早两年,早在2015年第二季度,阿里云就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明星核心业务开始在财报当中单独披露业务数据。据2016年阿里巴巴全年的财报显示,阿里云的营收贡献达到了55亿,并且保持了连续7个季度的规模翻番。而据阿里巴巴公布了其截止至6月30日的2018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阿里云计算付费用户数量首次超过100万,环比上季度增加13.7万,已经成为亚洲首家达到百万级用户规模的云计算公司。
阿里云财报显示近两年,用户规模,业务规模持续保持高速成长
其次,从市场占有率方面来看,华为云晚入局的这两年的时间差,正是阿里云高速发展的两年。根据IDC的市场调研数据,阿里云2016年在中国IaaS市场的份额达到了40.67%,超过了第二到第十名的规模总和。这意味着阿里云在中国市场的绝对领导力。相较而言,刚刚成为独立部门的华为云才刚刚上路,未来任重道远。
华为云与阿里云的真正差距到底在哪里?
不过,华为云与阿里云真正的差距或许并不体现在入局时间早晚和当前的市场占有率上,毕竟这些属于“过去式”,而真正让华为对阿里云望尘莫及的可能正是其一直引以为傲的技术实力。尽管华为在技术方面在电信领域的研发实力的确不俗,甚至国内应该是顶尖水准。但在云计算领域,作为一个晚进场的“选手”,技术方面的积累并没有其在电信领域那么雄厚。
一般来说,判断一家云计算公司的是否具备过硬的技术实力的基本维度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基础底层是否安全稳定、云计算核心产品是否丰富以及是否具有面向未来的技术储备布局。下面我们不妨从这三个维度来全面对比分析一下华为云与阿里云,看看两者的差距究竟都在何处?
阿里云已经历多年技术积累,拥有强大的领先优势
1、基础底层架构:阿里自研飞天系统,华为采用OpenStack开源系统
首先,从云平台的底层操作系统上来看,阿里云采用的自研的飞天系统,而华为云则采用的是OpenStack开源系统,这是两者在基础底层架构方面最大的不同。
事实上,国内云计算厂商当中,除了阿里云自研飞天系统之外,基于快速部署的需求,大多数云计算厂商都并没有自主研发底层操作系统,而是采用开源的OpenStack系统。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云计算厂商采用OpenStack系统,其系统架构的弊端开始涌现,比如服务组件不断增加、新功能被持续扩展,各个使用OpenStack开源系统的厂商又都想主导其向更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这使得原有的易用性和稳定性渐渐消失。
正因如此,很多此前采用OpenStack开源系统进行云平台搭建的厂商都正在纷纷缩小它们基于OpenStack的公有云计算的规模,如HPE和思科等,而英特尔此前更是决定不再投资2015年7月与Rackspace合作成立的OpenStack创新中心,这意味着其完全放弃了OpenStack,而这为OpenStack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阴影。
而采用飞天系统的阿里云的优势却逐渐开始显现。首先,作为阿里云自主研发的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能够保持版本迭代稳定性和一致性。其次,OpenStack只是提供软件层,并不提供云服务,厂商使用OpenStack需要重新在此基础上进行云服务搭建。而飞天系统部署在互联网规模的基础设施之上,它以公共服务的方式对外提供服务,可以让用户直接联网使用,并且提供了丰富的云服务、数据服务、完善的安全体系和云市场及生态支撑。更重要的是,在稳定性方面,飞天已经经历阿里多年双11的超大规模活动的考验及使用,在2014年,阿里云曾帮助用户抵御全球互联网史上最大的DDoS攻击,峰值流量达到每秒453.8Gb,代码优化已经非常完善。相较而言,华为云采用OpenStack,虽然此前一直在公司内部使用或者提供专有云服务,但是没有经历过高并发的数据计算,更多的可以看作是在“实验室环境”下的使用。因此,在面对公有云的使用场景下,基于OpenStack搭建的底层操作系统的代码完善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将是华为云未来的一大隐忧。
实际上,为了提升平台的稳定性以及易用性,目前在国内很多中小云计算厂商也正在试图尝试自主研发其操作系统。而华为云未来如果不尽早投身自主研发自己的底层操作系统,未来必然处处受到牵制,难以成长为真正的云计算巨头。
2、核心产品布局:阿里云更丰富,华为云待完善
再看来两家在核心产品的布局情况。
首先,对比目前国内云计算平台的官网展示的产品数量来看,阿里云无疑是目前乃至全世界产品最丰富的云计算厂商,产品涵盖弹性计算、存储和CDN、数据库、网络以及移动云、域名和网站、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产品数量有数百个之多。而从华为云官网上可以看到,华为云目前提供的产品只有几十个,产品涵盖的范围也不及阿里云一半。而且阿里云的产品发布速度也堪称惊人。据了解,仅2016年第一季度,阿里云就累计发布22个新产品和612项新功能,其中大数据方面有12个新产品推出。
其次,从产品使用的角度来看。众所周知,云计算核心产品包括计算、存储、网络、数据库、互联网中间件等。在计算产品方面,目前华为云众多产品大部分仅能满足基础使用层面,对于特殊行业或要求较高的行业,比如金融行业,则无法完成支撑,而其实这种类行业才是最考验一个云计算厂商技术和服务能力的。相较而言,阿里云的产品则能够满足企业级客户对计算的高标准需求。就在最近,阿里云刚刚正式发布云服务器ECS企业级产品家族,目前已推出面向适用于包括AI、医疗、视频直播、金融、电商、IoT在内的173个应用场景的19款实例。
除了在计算产品领域阿里云具有优势之外,在存储产品方面,阿里云拥有所有云计算厂商中最齐全的存储产品线,被Gartner评估为世界云存储四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网络方面,阿里云目前在全球开放了14个服务区域节点,包括中国(华北3个、华东2个、华南、香港)、新加坡、美国(美东、美西)、欧洲、中东、澳大利亚、日本,均部署阿里云自研的飞天操作系统,开放了31个可用区,为全球客户部署200多个飞天数据中心。而在这方面,华为云与阿里云的差距就更大,目前华为只有华北、东北、华东等几个可用区。在数据库方面,阿里云采用自研通用型数据库,完全兼容MySQL,产品对标AWS aurora,性能也更加优越。
阿里云遍布全球的数据中心
3、新技术应用:阿里云已落地,华为云刚起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再次站在了技术变革的十字路口。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被业界普遍认为将会主导下一次的技术革命,并将会全方位等改变我们的生活。所以,当下的技术优势可能并不决定胜败,面向未来的技术能力或许决定一个平台到底能够走多远。而对于站在技术发展最前沿的云计算厂商来说,及时研发面向未来的新技术,提供更加完善的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不仅是企业发展之道,更是其最终能否在未来继续引领技术变革来造福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因。最后我们不妨来看下双方在面向未来科技发展的技术储备情况。
首先来说阿里云,在面向人工智能领域,今年以来,阿里云已经陆续推出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ET医疗大脑、ET环境大脑、ET城市大脑、ET工业大脑等等一系列产品与服务方案。不仅如此,阿里云已经开始执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比如今年8月,阿里巴巴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构建智慧城市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利用自身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与澳门交通管理、旅游、医疗服务、城市综合管理、人才培训等方面展开合作,为澳门构建城市治理的人工智能中枢,助力澳门发展成一个“以数字引领科技,智能服务民生”的智慧城市。而在ET工业大脑的落地案例就更不胜枚举。像目前轮胎制造企业中策橡胶集团、吉利汽车已经在落地使用ET工业大脑,通过分析工业生产中收集的数据,优化机器的产出和减少废品成本。通过并不昂贵的传感器、智能算法和强大的计算能力,ET工业大脑解决的是制造业的核心问题。目前来看,华为云还没有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相关产品和方案推出,这或许与其入局时间较短,技术积累不够有关。
在物联网(IoT)领域,阿里云和华为云则都各有行动,但在应用场景方面稍有不同。今年6月,阿里云IoT事业部正式发布“智能生活开放平台”,希望通过提供连接、设备管理、数据分析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全屋智能、智能家居、空气环境乃至智能社区等。此外,阿里云还联合近200多家IoT产业链企业宣布成立IoT合作伙伴联盟,旨在建立和培育开放、互通、安全的IoT产业生态,解决当前最为困扰IoT发展的问题——服务碎片化。而华为云则打造了一个IoT平台,而其主要应用场景为车联网、智慧家庭以及公共事业等。而在物联网生态的打造上,华为云也与阿里云保持了惊人的一致,同样是携手数十家合作伙伴组成联盟共同打造IoT生态系统。
结束语
全面对比来看,当下的华为云无论从业务规模上,还是从核心产品布局,抑或是新技术储备和落地方面,都与目前国内云计算的行业老大阿里云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华为云如果想要在三年之内超越阿里云,甚至跻身“全球五朵云”,难度可谓不小,如果这些短板不能补齐,那么三年内超越阿里云将会是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