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至13日,东南大学主办的第九届无线通信与信号处理国际学术会议(WCSP 2017)在南京举行。
WCSP是由东南大学、解放军理工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等5校于2009年创立、并轮流承办的国际学术年度会议。本届WCSP主题涉及专用传感器网络、通信理论、无线通信、无线网络等六个领域,共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国内外专家、研究学者出席。
澎湃新闻会议现场了解到,作为无线通信里的热点话题,5G得到与会嘉宾的热切关注。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4G之后的延伸,其传输速率将比4G高出一千倍,以往需几分钟下载的视频一秒钟就能下载完毕。
从行业应用看,5G因高带宽、低时延、大容量数据传输特性,被视为未来物联网、车联网等万物互联的基础。
东南大学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沈连丰告诉澎湃新闻,往大的层面说,5G的发展需经过研发、试商用、商用三个阶段。当前我国5G正处于试商用的前期。
澎湃新闻查询发现,中国联通、电信、移动三大运营商曾在不同场合透露近两年将在国内重点城市进行5G试商用部署,将进行不同规模技术测试、网络验证和基站建设。
沈连丰向澎湃新闻表示,当5G达到正式商用之时,也就能实现“万物互联”,“乐观估计需要5到10年的时间”。
华为5G首席科学家童文认为,要想5G下的自动驾驶、虚拟现实等应用真正走进人们生活,可能需要等到2025年。
“那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沈连丰向澎湃新闻表示,但在那之前,还有很多需要攻克的难题。以自动驾驶为例,其安全出行依靠的是车与车之间、车与路之间的感知通讯,需要5G为其迅速将大量数据传输至云端,完成实时计算和处理。
“自动驾驶技术在运用前要经过非常严格的稳定性、安全性测试,至少汽车制造商要认可。方向盘没有了,开车人也要心理上接受。”沈连丰向澎湃新闻介绍,其次,自动驾驶的标准化界定、交通安全责任如何划分等法律问题,也都需要一定时间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