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光宽带的普及,中国迎来了智慧家庭业务发展的浪潮。2017年12月19日,中国电信在广州举“智启未来,慧享生活”智慧家庭产品发布会。在下午,中国智慧家庭产业联盟同期举行了智慧家庭连接与大视频论坛。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宋利在现场作了题为《全4K、VR视频体验评估技术及标准进展》的主题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宋利
宋利表示视频体验评估从两个角度来看,首先视频评估从头端到终端覆盖整个视频链条所有环节的评估,最后用户体验感受是跟每个环节相关的,节目最初源,内容源到网络,再到终端,最后通过屏进入我们的眼睛,这是一个视频体验全链路。从技术角度来说—垂直视角,运营商和网络同仁大家都比较熟悉QS,质量评价指标,通常放在那个网络的节点,硬件设备采集一些关键性的指标,如果按照网络方法的话,放在IP底下的层面,在他之上逐渐提供一些接近于用户感受的指标,包括中间有一个KPI一些关键的指标,再往上跟体验相关,更靠近用户,包括一些关键的质量指标,还有一些用户体验,用户看电影,有没有不适感,看电影时间长短,切换的次数,这些都属于用户体验,这几个综合起来是用户的整体感受,我看到一个影片,看到一个视频,我们常用的评价范围100分或者是0—5分,5分是很满意,4分是比较满意。
ITU体验评估相关的标准,简单来说分两大类,完全靠人来评价,大家比较熟悉有两个标准,一个要BT500一个叫910,内容比较类似,上一个新的视频做了新的格式,新的内容,请一些专家比如黄金眼,BT500更侧重于黄金眼,对专业的人有一定的要求进行打分,910范围更大一些,通过打分决定这个服务好还是坏,也是评0—5分。后期又出来一些针对不同领域,比如早期911针对比较小的可视电话,到后面913,这些都是主观的打分方法对音频和视频。还有一个打雷或者应用等广泛是客观用量化的方式对一个服务进行评价,包括音频和视频,我把近几年应用比较多从12年到现在使用的方法,其中1203是去年新做的一个标准,是客观评价,不需要人来打分,通过算法和模型的方法对一些视频进行打分。这些标准出台的时候做标准前面已经做了几年,现在出台的标准普遍来说还是针对上一代的服务,比如编码大部分只支持H.264,场景有特定应用场景,三个标准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有的是针对点播,有的针对直播等等,场景依赖性比较强。对于今天主题全4K普遍都还不支持,这也是用户体验联盟希望能够做的更快一点,把新的技术引到联盟里面。
这是视频体验联盟的评估模型,按照刚才分法从QS到KPI、KQI到用户体验,影响用户体验因素很多,围绕化繁为简,把问题做的比较简单一些,通过大数据调研,确定了三个方面主要因素,视频播放质量、操作反应速度,视频源质量。再对应KPI三个要素,分解成三个纬度,通过三个纬度加权函数式算出最终的分数0—5分,这是基本评估模型。
这个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对每个视频进行打分三个纬度,比如视频质量根据视频质量分辨,观看的尺寸对它进行评估,这个评估的依据有大量主观样本进行评测,给出一些建议,交互也是通过延时,切换的速度来进行评价,也有一个细化表,对应的Sviem就是播放有没有卡的现象,有没有丢包的现象。这三个纬度最后都引申成0—5分,最后生成一个分值。
宋利教授还简单介绍了一下视频源质量,视频质量不考虑网络损伤,视频源经过编、解、播之后的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影响因素:显示、压缩、播放。这样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质量区间,高级模型一得到的信息会更多,最主要是对压缩参数,码率跟你一样,但是质量更好,为了区分这个引入模型一,使得压缩里面的参数提取更多的参数,从而达到区分度。模型2主要针对图像层,不管前面怎么看,最后到了一个屏幕上看到的画质质量是一样的,再把它分解成关键性指标,快效应、模糊度、对比度、噪声等等,有些指标是和全4K主观感觉可以对应起来的。
模型一的公式更复杂一些,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在编码细节上,包括每一贞的类型,运动快慢的质量,好不好压缩,量化参数和桢的大小,通过这些信息可以给出比较可靠的吻合出来的质量,这个也是一个对比,1203是去年最新的标准,也借鉴了其他模型,质量是非常接近的,PCC代表越接近于1说明跟人主观感受是越一致的。
模型二是反映给出的画质,这个计算公式并不复杂,主要是在设计模型是不处于终端和芯片上,所以计算复杂度是有约束的,不能用太复杂的模型,而且还要可靠,经过筛选,最终确定下来这四个纬度是这样的计算方式。计算过后采用刚才类似的例子,把得到的分值映射成12345,分值最后进行加权平均。
带来一个新的需求或者新的要求,我们要做全4K质量评估,不能简单做粗的要做定量精确的,关于这方面体验联盟正在做的过程当中,这是目前初步设计的场景,三个词进一步分解,通过具体的指标和前面做的模型二做一个扩展式,能够刻划机器,比如颜色通过颜色的丰富度,contrast对比度,Clarity对比原来模型二,后面两个纬度需要进一步补充,这是全4K质量评价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