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来自新技术、来自万物互联的新商业模式,但这些也同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新技术意味着新的发展契机、新的商业模式意味着可以发展新的市场等等。
易芝玲认为,5G犹如一场由CT、IT、DT综合起来构成的完美风暴,将几乎所有网络变革的难题都摆在了运营商的眼前,但风暴终将过去,总会出现彩虹。
对于中国移动来说,5G所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从5G研发、5G标准制定上便不难发现,通过3G、4G的积累,中国移动已经成为全球5G发展的引领者。而中国移动研究院作为中国移动研发创新的大脑正以5G为契机向着成为中国移动“贝尔实验室”的方向快速演进。
对标贝尔实验室 形成自身创新能力
在3G/4G时代,一谈起运营商创新大家首先想到的是NTT,但5G时代,创新在中国移动。而这一改变从2011年便开始发生了。
2011年,易芝玲来到中国移动研究院便开始着手改变研究院重平常网络建设规划工作,而轻视对未来技术预研,技术创新的能力培养的现状。
易芝玲对笔者说,“当时来到中国移动研究院,我的任务就是对研究院进行改造,改变其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易芝玲介绍,在当时,大家的印象里NTT才是创新的代表,而中国移动只是财大气粗的代表。当年,中国移动参加3GPP、ITU的会也是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只能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微创新。而创新上的短板显然是和中国移动自身营收、市场地位不相匹配的。
易芝玲认为,中国移动作为全球运营商中网络规模最大、用户最多的运营商理应成为全球运营商创新的领导者,而不是跟随者。为此,自2011年来到研究院,易芝玲便开始致力改变研究院现状,致力让其成为贝尔实验室那样引领科技创新、牛人辈出的地方。
据易芝玲介绍,当年的贝尔实验室研究人员大约有2万人,但只有百分之五的人员即1000人进行前沿创新研究,他们被誉为王冠上的明珠,诞生了如香农等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他们的研究成果改变了世界。
易芝玲希望,中国移动研究院也可以照着贝尔实验室这样发展。为此,她在400多人规模的研究院中组成了40人的研究团队专注于创新技术的研究。目前,研究团队的数十篇论文已被IEEE收录,其中5、6篇论文更是成为了高频引用论文。
4G部署前便开始布局5G研发
如果说在研究论文获得IEEE认可,证明了研究院在学术领域创新的成功,那么中国移动成为了5G时代业界的引领者则证明了中国移动研究院创新能力已经形成并逐步增强。
事实上,中国移动在4G没有部署的时候便开始考虑5G的问题。当时,易芝玲便认为,5G要与2G/3G/4G不同,要“既绿又软,要灵活”。当时这一观点并不被业界接受,但随着新的需求不断被提出,这一理念开始被业界接受,并成为业界5G研究的重点。
这正像当年中国移动提出的CRAN一样,从业界不理解到成为网络主流,事实证明了中国移动在技术选择上的正确。
由于中国移动的早布局,思考的深度与广度都是其他运营商无法比拟的。这让中国移动开始主导全球5G的发展进程,不仅主导了SBA标准,而且还在前传、中传、后传等方面引领产业的发展。此外,中国移动还将联合产业在明年巴展上成立ORAN联盟,解决5G接入网难题。
未来,中国移动还将力推AI引入5G网络,充分释放5G网络能力。例如,移动网络在IT化后受到TCP/IP协议自身设计缺陷制约难以充分发挥网络应有的性能。如按照TCP/IP协议在拥塞时网络直接采取停止数据传输,之后再从最低速度慢慢一点点尝试恢复传输的策略。这一策略虽然符合固网的传输场景,但移动网络并不存在固网那种拥塞的情况场景。
据易芝玲透露,目前中国移动已经在测试AI对网络的影响。据中国移动引入AI后测试显示,仅是通过构造两三层的神经网络,便可提升网络125%的传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