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刊》在1月5日的封面故事中首次采用了增强现实(AR)技术,由比尔·盖茨(BillGates)担任客座编辑。通过讲述一位埃塞俄比亚男孩穆罕默德·纳西尔(Mohamad Nasir)的故事,折射出埃塞俄比亚和全世界儿童死亡率的下降。
当人们在感叹又一家大媒体开始拥抱AR技术时,我们也注意到《时代周刊》选择的AR内容不是娱乐,不是游戏,而是公益。
近年来,随着AR/VR技术的发展,不少慈善事业都开始身体力行地践行着与AR/VR的结合,越来越多的慈善机构都在拍摄AR/VR宣传片,希望可以通过身临其境的故事增加观看者的同情心。
2017年11月29日,首届 “中国与世界:关爱儿童与母亲慈善之夜”晚宴在北京举行。晚宴配备了VR一体机,让嘉宾可以身临其境地了解四川大凉山地区的新生儿和孕产妇面临的健康挑战,以及索马里地区持续旱灾导致的严重儿童营养不良问题,这让嘉宾对这两个地区的儿童生存现状有了更加真实感性的感知。
2017年9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创新基金就在寻找一批能够通过AR/VR技术,改善儿童生活的初创企业,希望向其提供最多为9万美元的种子轮投资(不要求股份回报)和商务帮助。
而早在2015年,联合国和 VR 内容平台 Vrse.works 就共同制作了三部虚拟现实短片:《锡德拉湾上的云》、《格雷斯之波》和《母亲之翼》,希望借助VR电影来筹款。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 40 个不同国家的大街小巷测试 VR 影片的效果,得到的结果让人惊喜——六分之一的观看者都捐了款,这是平常数字的两倍。
“在虚拟现实电影中与某人对视时,你会感觉跟影片中的人产生了某种联系。这与看普通电影或视频是不一样的,你难以移开目光。”联合国高级创意总监 Gabo Arora 表示。
除了联合国,斯坦福大学的虚拟互动实验室(VHIL)也正在开展一个名为“Empathy at Scale”的新项目,用来测试利用VR来增强人们对无家可归的人的同理心。在 Oculus Rift的帮助下,VHIL 希望挖掘出虚拟现实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同时,一个名为Water的慈善机构拍摄了一部关于埃塞俄比亚的水源污染的VR宣传片《资源》(The Source),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一场慈善晚宴上播放。导演Jamie Pent说:“当时会场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画面震撼了,如果单凭图片,或者是某人给你讲故事,这种情感是不可能被激发的,在体验过VR的内容后,人们更愿意参与并支持慈善行为。” 最终,仅在慈善晚宴上,Water就筹到了240万美元(1680万人民币)用于改善埃塞俄比亚的水源污染。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次担任《时代周刊》客座编辑,比尔盖茨一也直都在通过AR/VR技术推动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据报道,美琳达·盖茨基金会投放了大量资金进入VR行业中,制作虚拟现实内容,并已在VeeR VR平台上传了三部VR公益片《捉迷藏》、《一场关于人类粪便的战争》和《这里的咖啡使人叹服,而女人更令人叹服》。
在比尔·盖茨的《捉迷藏》的VR视频中,盖茨利用VR的第一视角,带着大家来到非洲农户的院子、厨房、医院、乡村商店和农场里。他用让人们寻找宝藏的方式,介绍了正在非洲投放的创新产品和新方明,如营养强化面粉、电子药盒、疫苗冷藏箱等。盖茨希望用小小的发明,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
这正如比尔·盖茨在他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中所说:“全球贫困人口正在减少,儿童死亡人数持续下降,识字率和妇女权利也在提升。这归功于创新的力量,新观念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发展轨迹。”
在这些AR/VR公益慈善案例中,我们发现,AR/VR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慈善宣传方式,有很强的优势。以往的慈善机构都是通过传统的信件、email和活动进行筹款。这些带有统计数据和图片的内容往往可以在情感上打动资助人。但如果要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其中,幻灯片、广告或者小册子是远远不够的,他们需要亲眼看到一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提供的沉浸感技术,毫无疑问可以满足这些要求。
慈善机构采虚拟现实技术来拍摄宣传片也是基于两个原因考虑的,一是需要慈善救助的地方环境恶劣(比如战乱或自然灾害),不适合人员前往,只能借助AR/VR来还原场景;二是AR/VR能让资助人获得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
对于慈善事业而言,捐款金额的增长并不是最重要的, VR 的意义更多是在于唤醒人们对世界贫困、环境恶化等多种问题的关心。无论是叙利亚还是其他的第三世界国家,VR 能做到的就是缩短人们和陌生环境的距离,建立连接的桥梁。
可以看到的是,科技正让我们的感知工具不断迭代,通过AR/VR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公益可以通过呼唤人性的共鸣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