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国明:关于AI价值观 不要试图让企业”讲良心”

喻国明:关于AI价值观 不要试图让企业”讲良心”-DVBCN

喻国明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AI究竟会不会取代人类?这是个长久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他说:“人保持尊严和价值的地方就在于AI无法做到之处。”

“人类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对于人类一边恐慌机器人一边致力于创造类人机器人的矛盾,他引用牛顿的这句话作为答案。任何一种新事物都像一个玩具,人天生就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要挑战一下极限。

当然,别害怕,受限于当前技术水平,机器人取代人类还早着嘞。

人工智能技术这么厉害,万一再被唯利是图的企业用来作恶怎么办?

今日头条的算法现在被骂惨了,头条有错吗?

坦然、豁达、理性、乐观,这是记者与喻国明教授针对当下人工智能焦点问题对话完成后的最大感触。AI浪潮来袭,一些胶着在人们心里的疑惑和恐慌,在这位新闻传播学老教授的眼里,实际上澄澈透明。

小编现将与其的对话整理呈现,希望能起到对读者释疑解惑的作用。

1、人工智能取代人类恐慌论

 


喻国明:关于AI价值观 不要试图让企业”讲良心”-DVBCN

 

记者:去年10月,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第一期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大讲堂开讲,您作为主持人与来自微软、科大讯飞等知名科技企业的技术高管进行了交流,举办该讲座探讨人工智能和媒体的契机是什么?

喻国明:其实媒体与人工智能之间产生的关联与我们过去常提到的一个概念相关:

我们一般把互联网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中,网络文化已经把信息、人、物三者互联互通。

但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一切开始进入瓶颈期。举例来说,上网的人数和用户上网时间都已经没有太多增长空间。进入到互联网的下半场,人们越来越有欲望用互联网将整个世界重新用一种新的方式架构在一起。因为相对来说,现在的互联网还是粗放型和一般化的,很少能够呈现人的个性化、丰富的生活需求。比如网络社交方式还是使用单一的手机设备,但假如是一对异地恋人,还想进行身体接触,受制于现下的通讯方式,还无法实现。但据我所知,现在已经有了异地接吻器,但这种传感器的研发仍处于初级阶段。

当需要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时候,就必须有多维度数据对需求进行描述,这就构成了互联网的下半场。从互联网发展下半场技术逻辑特点来说,就是数据和智能构成了人工智能的结构。

对于未来媒体来说,媒体在未来也可能会以人工智能的技术方式进行,变革一来体现在运作方式上,二来体现在概念上。过去我们定义媒体的概念总是和信息的抓取发布相关,那么未来媒体的作用就是中介。在信息的导引之下,内容要进行相对减重,当然前提内容依然是最重要的一环,只是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资源要通过这个中介实现连接和价值变现。

记者:从人工智能与媒体关系的角度出发,谈一个一直被提起也一直处于争论中的问题,即很多从业者非常关心人工智能会不会替代记者、编辑等人类职业造成失业,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喻国明:事实上,现在包括腾讯新闻、第一财经、新华社等媒体都早已经启用了机器人写稿,像一些财经新闻中每日的股票行情走势、预测稿件都是机器人所写。

就是说机器人取代人类,也有一个过程,有些过程比较快,有些过程比较慢,有些从技术实现角度看,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发生。

 


喻国明:关于AI价值观 不要试图让企业”讲良心”-DVBCN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算法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本质,建立在数据和计算能力上,对于大量数据和复杂计算的处理,人类肯定不如机器,这是前提。对于数据、算法明确的东西,比如地震、海啸等灾难性新闻的表达,人必定不如机器观测的准确。

但人胜在有一种更加细密的多变量统合能力。计算是有范畴的,譬如机器设定只能涉及到一千种变量,但人就能感受到超出一千种变量之外的一千零一种,这种人类的直觉要比纯粹的机器计算高级。只是一旦做枯燥并大量的计算工作,机器就不会受到人烦躁等情感因素的干扰,所以人工智能承担工作之一是提高人类效率。

所以今天像网络公司里每天就是复制粘贴工作的编辑,以后必定会失业,因为机器比人做的效率还要高、误差还要小。

记者:那么,在您的理解里,具有什么特质的工作才不会被人工智能消灭掉呢?

喻国明:人保持尊严和价值的地方就在于人工智能无法做到之处。一来许多事情真相并非浮于表面。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有调查记者的原因。记者就是要拨开层层迷雾,找到真实的情况和数据。

二来,并非所有的人类生活都可以用数据来定义,因为人类生活的内涵要比数据定义丰富得多。就像市场经济,当市场经济机制刚被创造出来的时候,人们认为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市场规律撬动。在物质短缺时代,人的生存价值主要依靠价值劳动获得价值回报,但当到达相对富裕的程度的时候,人们对生活的半径会越来越超出价值规律作用的范围。

记者:其实人是很矛盾的,一方面在恐慌机器会取代人,另一方面全世界的科技工作者又在不停研发极度像人的“类人机器人”,这个现象使得人看起来很矛盾。

喻国明:也并不奇怪,人永远要挑战自己的极限。“人类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所以任何一种新的事物都像一个新玩具,作为孩子,不管后果是什么,他总是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这就是人的特点。

 


喻国明:关于AI价值观 不要试图让企业”讲良心”-DVBCN

 

记者:国内方面,有中科院于2016年研发出的机器人,命名为“佳佳”,中科院方面还表示,会赋予佳佳善良、美好的品格,在您看来,这属于人类挑战自我极限的行为吗?

喻国明:说实话现在离挑战人类极限还很远。如果你把她看成一个纯粹的机器人,她好像还能做点事,但你把她看成一个人的话,那她无论是智商还是情商都很弱。

我们对现代机器人的欣赏,根本还是基于我们把她看成了一个机器。“她居然还会跟我打招呼?!她还能听懂我的话?!”基本就是这样一个心态。

2、人工智能泡沫论

 


喻国明:关于AI价值观 不要试图让企业”讲良心”-DVBCN

 

记者:对于类人机器人,最近还有一件事,就是非常有名的索菲亚,世界上第一位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陷入了严重的危机,被外界批评其是一个赤裸裸的骗局,因为她并非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样,能够达到与人类无障碍对话的程度,一切对话都是技术人员提前设定好的。这是否代表当下人们对机器人也好、人工智能也好开始表现出的质疑,是该行业泡沫化的开端?

喻国明:还真不能说是人工智能的泡沫化。

历史上人工智能经历了几次泡沫,我认为现在已经具备了智能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刚才讲到的数据之丰富,就是支撑其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也是过去人工智能泡沫的原因之一。换言之,目前人类社会能获得的数据的类别丰富程度及量级都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

记者:比如说呢?

喻国明:去年10月份的时候,微软小冰出了一本诗集,还送了我一本,我看了一下,单就每句话,甚至比喻句,我认为写的都不错。从现代诗的角度看,我觉得词语的搭配都没有问题,尽管有时候逻辑有点跳,但还是能够在人的接受范围内。

当然也存在一定缺陷,最大问题在于整体感不行,就是每一句话你都觉得不错,但如果是人的诗一般会有中心,所谓形散神不散,无论是暗线还是情感累积都是叠加的过程,这一点机器写的诗没有。

但是这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只是目前的技术瓶颈而已。

记者:那您怎么理解如今大家对于索菲亚所代表的人工智能行业的非议?

喻国明:这本身就说明了人工智能实际上已经在人所处的实际社会中产生了竞争性,我们称之为反向性指标。从做民意测验和运行分析的角度来看,正因为她已经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才引起了大家的反应。如果对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东西,大家并没有兴趣去关注。

记者:说到人工智能泡沫论,其实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目前市场上大量初创型AI企业的入局,当然BAT、科大讯飞等大型科技公司的技术厉害性有目共睹,只是初创型企业在资金、人员配备等都欠缺的情况下也开始加入这场人工智能大乱斗中,所以才引发了大家对AI泡沫的担忧。

 


喻国明:关于AI价值观 不要试图让企业”讲良心”-DVBCN

 

喻国明:任何一个领域当有巨大的发展前景的时候,必然在开始就会出现泡沫。但这正说明这个领域有活力、有未来、有希望,所以才引得很多人来趟这趟水。当然并不能排除有些人就是来趟浑水的,靠卖概念转一圈。

一旦有泡沫就必然会有沉渣,但我们不能将沉渣等同于领域本身。任何领域都是这样的,只要有利益就必然有唯利是图的人来浑水摸鱼。随着行业的发展,一些泡沫一定也会因为没有现实的发展价值破灭。

记者:您觉得目前的人工智能发展处于整个人工智能发展史的什么阶段呢?

喻国明:应该是快速成长期。

人工智能在理解上有几个层面,第一是感知,第二是认知,第三是它积极性的思考和分析。现在在感知和认知层面,技术进展很快,但离真正高智能的处理复杂变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现在数据的使用基本上还是单一数据或者有限的相关数据。

3、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冲突论

  


喻国明:关于AI价值观 不要试图让企业”讲良心”-DVBCN

 

  记者:您之前也多次提到算法,实际上像今日头条这样的内容分发算法机制一直饱受很多传统媒体人的质疑,作为新闻传播学的教授,您的观点是什么呢?

  喻国明:首先我们应该明确,算法不是只有一种,现在很多人在提到今日头条的算法的时候,潜意识都认为目前只有这种唯一的算法,这是唯一的标准答案,这是不对的。我们产生的数据量之大,决定了我们服务于人的算法本身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所以这更多的是一种企业的价值观问题。作为企业,自然是哪种算法有市场就用哪种。只是,考虑到它的C端用户里,其中一大部分人可能并没有形成自己完整的、正确的价值观,为了流量和盈利,企业选择的这种算法存在一些质疑声。

  记者:那么,如何去规范企业呢?

  喻国明:需要用结构和过程的观点看待。人当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某种程度上量的满足之后,自然就不会满足于目前所有东西,人是一个求变求新求异的生物体。所以当人得到一定知识能力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反弹。

  而社会也是能动的,当一种东西泛滥后正说明它的不值钱,稀缺的东西反而成为大家竞相追逐的对象,这是市场机制的平衡。所以当人们的猎奇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之后,其实也就意味着逐渐失去了好奇心和兴趣。

  记者:人工智能技术也好,其他技术也好,存在一个企业技术使用规范性的问题。比如之前百度的医疗广告,那么,我们目前有没有比较好的办法可以约束企业保证不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作恶呢?

  喻国明:这也就是商业上为什么有反垄断法的原因,有竞争才会永远不试图对一个企业家说“你要讲良心”。你的身体里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企业家在巨大利益面前,道德的血液是不管用的,但有了竞争就不一样了。

  竞争能够遏制企业的恶性发展,企业每想做不顾市场和消费者的恶行都需要考虑竞品的存在。

  记者:但事实上大部分事件都是只有出事以后才能发现其问题所在,社会有没有办法能够让恶行在源头上就得到遏制呢?

  喻国明:建模,也就是建规矩。一些异常性的东西虽然表现出来的方面不一样,但总会表现出一些共同性特征及规律。久而久之,该领域就会形成一套专业法则。也许这套法则并不能从源头遏制住一些行径,但出事后就会面临整个行业不带你玩的局面,成为行业公敌。这也就是行业自律。

相关文章
聚焦AI技术应用 广电总局举办第四届广电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
聚焦AI技术应用 广电总局举办第四届广电…
东方购物开启AI智慧服务新篇章
东方购物开启AI智慧服务新篇章
Canalys:预计今年5G智能手机出货占比将达65%,AI手机渗透率达17%
Canalys:预计今年5G智能手机出货占比将…
阿里巴巴9月份季度业绩:优酷运营亏损逐步减少,云智能集团收入为296.10亿元
阿里巴巴9月份季度业绩:优酷运营亏损逐…
权威报告:大模型深度赋能传媒行业,媒体融合也走向智慧融媒
权威报告:大模型深度赋能传媒行业,媒…
【前沿】专家学者话6G:从刚需、标准、试验等视角看6G网络
【前沿】专家学者话6G:从刚需、标准、…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