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一篇财经《操控收视率》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当然,这里面没有势力操控也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通过人为操控收视率这种“通用货币”,便可直接影响电视剧的身价和排期、电视台的收益、广告商的利润,进而影响整个电视剧产业。这种操控正在现实中发生,甚至逐渐演变出地下利益市场。
收视率的潜规则不是新话题,但老问题一直解决不了,说明里面存在一个固有元素,不是轻易能够根除的。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没有一个更好的能替代传统收视率的产品。
不过随着广电运营商大规模开展大数据分析(收视率当然是其中很大的一块),在技术层面的障碍越来越少,剩下唯一需要突破的就是原有利益格局。
什么时候打破?这是大家都关心的。
1|广电运营商的介入
其实广电运营商大规模提供收视率服务的能力,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常话短说小编粗略统计了一下,下面这些公司或多或少都有涉及:
歌华有线
华数传媒
江苏有线
东方有线
新疆广电网络
电广传媒
重庆有线
广东广电网络
广西广电网络
贵州广电网络
吉视传媒
陕西广电网络
此外,国网公司牵头联合包括歌华有线、东方有线、山东广电、华数传媒、新疆广电、天威视讯、天津市网、重庆市网、广东省网、贵州省网、湖北省网、广西省网等12家广电有线省网公司组建广电大数据产业实体公司,对中国广电行业数据进行全方位的采集、深度挖掘与业务开发,建立科学、客观、统一的广播电视内容评价体系,推动广电大数据技术、产品、服务的广泛应用,为各省广电网络公司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大数据运营推动相关业务规模化、精细化的发展,为广大有线电视用户提供更加贴心、个性化的服务。
而不久之前,CSM进行股权变更,有线电视运营商包括中国广电(国网),歌华有线和华数传媒也在列。
2|未来的机会与挑战
根据相关专业学者的论述,收视率需要回答以下六个基本问题,分别是:
1)有多少观众,这是从总量上对观众规模的把握,了解观众在量上的总体特征。
2)是什么样的观众,是指从结构上去把握观众,包括观众的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等等,都是从人口特征去了解和分析观众群的结构特点。
3)什么时间的观众,是指观众的时间分布。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段,观众群的分布特征是不同的,了解观众在时间段上的分布特点,有助于掌握观众的收视习惯,合理调整和编排节目。
4)有多少重复观众。不同节目的观众重复率,从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节目特征对同类观众的适应性,可以预测和判断节目可能出现的观众相同特征,了解同类观众可能喜欢收看的节目类型和形式。
5)看多长时间,观众对电视的收视时间长度,区分观众是否是电视媒体的重度消费者,或者说对节目的忠诚程度。
6)看什么样的频道/栏目,通过对不同目标观众在不同节目的投入时间的分析,可以了解目标观众对某类或某几类节目的需求和偏好。
客观而言,多种机缘巧合,造就了央视索福瑞这一收视率调查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独大。但业界对央视索福瑞的收视率数据不时传出质疑之声,认为有偏向央视之嫌。
再加上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传统以结构性数据为基础的收视评价体系,显然已经不能反映节目的用户收听收看行为的客观全貌,业界对央视索福瑞的质疑从数据准确性进一步延展到整个收视率监测体系。更加严峻的是,类似于酷云、国双等新的大数据公司的崛起,对索福瑞的业务造成的冲击和威胁越来越大。
但现实情况是,现在并没有一个可以取代收视率的指标去衡量栏目和广告价值。每到年终的时候,台长啥的就要考虑哪个栏目进黄金时段,哪个栏目撤下来,哪个栏目枪毙等问题,虽然小动作是在所难免的,可毕竟有收视率摆在台面上去决定的。
这就好比是中国的高考,大家都骂它“变态”,可如果取消高考的话,清华北大基本就是官二代、富二代的天堂了,平民子弟哪还有什么机会。收视率跟这是一个道理,在新的栏目评价体系出来之前,收视率是最客观公正的评价方式,这是不得不相信的事实,要不然西方的电视也不会被收视率绑架半个多世纪。
随着广电运营商的样本数据已经可以作为收视率使用,这在未来2到3年内很可能实现,最后剩下的障碍就是现有利益格局了。
只是,不知道广电运营商能否把握住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