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 2017落下的帷幕标志着这一科技盛典走过了50年的历程。作为展示硬件的窗口,众多厂商都选择在这里发布新技术和新产品,也吸引了很多玩家的关注,这一盛典也被不少公司视为行业的标杆。
因为是消费电子展,硬件厂商带来的新品都集中在电子产品及消费方面的科技产品上,贴近用户的定位也使得新品备受关注,很多朋友也在憧憬这些产品和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是很多厂商为了赚关注而过于乐观了。
新产品和新技术吸引了众多用户
很多新产品脱离了用户的实际使用需要,也有不少产品只适合在理想环境下工作,看起来炫酷的产品不过是空中楼阁。这些看起来很美好的产品离我们有多远呢,我们在厂商的引导下又过度乐观了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新品在现实面前是如何被打脸的。
更高更快更强?
电视越来越薄,手机性能越来越强,这些不断升级的产品在我们看来触手可及,不断更新的数码产品也开始像科幻方向发展,炫酷的电视和笔记本电脑层出不穷。
Project Valerie的新锐游戏本采用三联屏设计
技术更高了,速度更快了,性能更强了,这些新品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使用体验,不过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些新品“并没有什么卵用”。想要超薄的电视?准备几万元来买;想要超薄的时尚笔记本?准备几万元来买;想要全套炫酷的VR装备?准备几万元来买。
索尼在CES上展出的OLED电视
动辄数万元的新品确实具有强劲的性能和炫酷的外观,但是对于我国的用户来说,未必有这么大的购买力,即使放眼全世界的消费者,恐怕也少有容易接受如此高价的用户。
日产电动超跑BladeGlider
有些炫酷时尚的产品除了有信仰的品牌能够轻松赚到钱之外,其他新品进入我们的生活还需要时日,这些产品或许可以在未来5年后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是目前来看还是超出了绝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有些技术说是噱头也不足为奇。
又双叒VR元年?
对于关注科技的朋友们来说,VR元年这个词想必已经听过很多次了。从2014年开始就有人称VR元年已经到来,虚拟现实VR将迎来大爆发,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没有看到杀手级的VR应用和硬件。
利用VR进行驾驶模拟(图片源自tairtech)
目前的虚拟现实主要可以体验固定地点的环境,用户可以站姿或坐着来体验固定位置的虚拟实景。很多朋友喜欢虚拟现实还是更注重娱乐体验,譬如看电影和玩游戏,这也是大多数现有VR设备着墨最多的地方。
虚拟现实展示太空中的行星
受限于硬件性能及显示设备等诸多问题,很多VR应用都无法发挥出应有的表现,另外目前的VR应用也并没有出彩的地方,很多玩家对其的关注也只是新鲜,没有足够的用户粘度。
虚拟现实有望治疗恐高症(图片源自brilio)
其实在未来,虚拟现实还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硬件的性能是一个瓶颈,不过整体性能的提升对虚拟现实来说还是有非常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也希望VR能够更快地找到突破点,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
自动驾驶黑科技?
今年的CES聚集了一大波汽车厂商展示智能驾驶及无人驾驶,酷车和科技的结合也是非常吸引眼球的存在,不过大家宣传的自动驾驶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代发布的IONIQ自动驾驶汽车
百度和长安汽车合作无人驾驶
虽然不少公司的自动驾驶都经过了数千公里的测试,百度还曾豪言表示要将无人驾驶在3年后实现商用,5年后完成量产,但是在现实面前这些技术还得继续学习进步。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图片源自维基百科)
谷歌自动驾驶waymo已经测试了超过7年的时间,工程师分析了超过300年的人类驾驶经验,无人驾驶汽车在包括开放环境的路段上行驶了超过320万公里的里程,仍然有很多需要完善和继续测试的地方,其他公司即使可以总结谷歌的经验少走一些弯路,但没有开放路段的充分测试,无人驾驶仍然只是一个概念。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在十字路口识别路况(图片截自YouTube)
就目前的技术来看,无人驾驶还是局限在辅助人工驾驶的阶段,很多智能驾驶会在雨雪天气中会判断失误,大雾或雾霾也会影响自动驾驶对环境的判断,更不用说遇到交通事故及被迫撞向其他车辆或护栏这样涉及抉择的情况,所以有些厂商可能还是把无人驾驶看得太简单了。
智能设备要泛滥?
自从智能手机普及之后,硬件就喜欢和智能挂钩了。智能灯泡,智能手表,智能电视,智能家居,众多厂商一拥而上设计出了新产品,很多智能产品确实带来了不少便利,也被消费者肯定,其中就不乏成功的典范。
JAGGER & LEWIS智能项圈
争先恐后的商家进军智能产品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产品的泛滥。甭管有用没用,一切商品都在往智能上凑,加个蓝牙就能让价格翻番,能连接手机就叫智能,智能商品的热潮也让消费者目不暇接。
Fayet智能拐杖
不过很多智能商品并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很多诸如辐射探测器或是智能拐杖一类的产品实用性非常有限,一些智能设备和非智能的产品相比也只是加入了蓝牙功能,在使用体验方面并没有质变。
Dosime蓝牙辐射探测器
当然,我们不要求所有的产品都适合消费者使用,每年有很多新品推出,自然也会有不少产品最终会退出市场,我们也只是希望厂商能够多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为更多消费者提供高性能高性价比的产品,对于厂商来说也是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对于各位读者来说,还是要看清自己的需求和购买力,不要轻易相信厂商的单方面宣传,切忌冲动消费,理性安排预算和时间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