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交通委正式对外公布了关于自动驾驶的相关细则,分别是《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能力评估内容与方法(试行)》和《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封闭测试场地技术要求(试行)》。北京市已经明确,自动驾驶车辆可以在京上路进行测试。
根据此前北京市交通委相关负责人透露,北京已为自动驾驶车辆规划专用测试道路。最先测试道路先期将落地亦庄,亦庄的部分路段会进行改造,用以满足自动驾驶车辆的测试条件。
2017年12月,北京市通过文件明确了测试期间的交通认定办法:测试单位需要购买交通事故责任险或赔偿保函,保额需在500万及以上。如果测试车辆在测试期间发生事故,将按照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法规进行处理,并由测试驾驶员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交通委公布的《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能力评估内容与方法(试行)》和《北京市自动驾驶车辆封闭测试场地技术要求(试行)》评估内容包括动态驾驶能力、认知与交通法规遵守能力、执行能力、应急处置与人工介入能力、综合驾驶能力、网联能力等。
比较严苛的内容如车辆在窄路掉头时,要求车辆行驶不超过三进两退且运行时间不超过5分钟。还要求自动驾驶车辆能够识别交通指挥者的手势,并能根据手势行驶。还需要车辆具备能够在极端天气和特殊路段的同行能力。比如雨区道路、雾区道路、湿滑路面、遗撒路面等。
根据评估办法内容,自动驾驶车辆出现一些情况可能被“一票否决”。比如起步车辆后溜距离不能大于30cm、发生交通事故、争道抢行,妨碍其他车辆正常行驶、行驶中不能保持安全距离和安全车速等近30种情况,如发生以上情况道路测试将被否决。
以上测试都将会在具备评估能力的封闭测试场地进行评估,评估人员会根据自动驾驶车辆的车型和申请评估分级给与级别评定。
各国制定法规及允许进行测试时间
联合国在2016年3月份就修订并生效了《维也纳道路交通公约》,对第8条第5段进行了补充,允许自动驾驶系统在符合要求且驾驶人能随时接管车辆的情况下控制车辆行驶,正式确认了自动驾驶的合法身份。
随后各国分别对自己国家放开政策,允许自动驾驶车辆进行测试并修改法律,使得自动驾驶车辆有了法律的保障与约束。各国开放时间分别为:美国2016年9月、德国2017年5月、法国2016年8月、英国2016年7月、日本2016年5月、韩国2016年11月。
中国早在2016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和交通部就联合制定了智能网联汽车公共道路测试管理规范,但是在正式的法规和管理规范未发布之前,当时禁止在公共道路上对自动驾驶汽车进行测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社会的需求,2018年2月6日,北京交通委正式对外公布了关于自动驾驶的相关细则。虽是试行,但是相关法规的制定与测试道路的改革,也预示着我国对于自动驾驶的开放程度还是保持着相当乐观的态度。
我们真的需要自动驾驶吗?
在现阶段我们真的需要自动驾驶吗?如果自动驾驶能够普及,那么普及到什么样的程度才算是自动驾驶技术成功了?这些都是我脑子里挥之不去的疑问。
就目前来说,现在的道路上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不按规则行驶、强行变道,还有无处不在的自行车、电动车以及老年代步车。自动驾驶汽车肯定是会按着程序写好的规则来行驶,但是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就是道路上的无数个定时炸弹。
据统计,中国2016年出租车司机为260万人,2018年卡车司机达到3000万人。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也以为着会有很多人失业,这些人都是以机动车驾驶作为家庭唯一的收益来源。如此多人数的失业,相信也会为社会带来不小的问题。
真正的自动驾驶,应该类似于《第六元素》里的悬浮汽车或《机械公敌》里的机器人一样,道路上也会有自动驾驶系统相应的辅助设备。一切都按照既定的路线和规则执行,这也许才是自动驾驶系统能展现在我们眼前最美的画面。
不论是国际上还是中国,对于自动驾驶汽车还是保持着那一份美好的期待。虽然公布的法规与管理办法相对严苛,这也说明政府对待智能汽车进化趋势严谨的态度。现在不只是各大汽车品牌巨头在研发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科技公司也相继投入其中,如何使自动驾驶汽车能够稳健发展,就需要各大汽车品牌巨头与科技公司之间能够达成共识,不至于,到最后各行其事。这样不仅政府监管起来费劲,消费者在使用不同品牌的自动驾驶汽车时也会增加其学习和使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