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和问题
目前,国内多数省级电视台节目制播技术平台的建成使用时间超过五年。以北京台为例,现有技术系统2009年初投入运行,后续经历了高清化改造和业务应用拓展,目前总体处于运转成熟期、系统级故障减少,同时业务需求变化巨大、应用负载波动显著、运行维护压力倍增。
现有系统一般采用“面向服务架构SOA+企业服务总线ESB”模式,在保持单个应用系统结构、运转独立的前提下,通过松耦合总线服务调用实现业务互联互通。上述架构的优势在于降低系统相关度、整体运转稳定性强,同时也付出了资源被系统束缚、无法全局灵活调配、难以支持应用多样部署和敏捷迭代的代价,全局运转效率不高。伴随着“平台+应用”模式的产生,上述劣势愈发显著,从业务、技术、管理、运维等多个层面均产生了强烈的升级转型需求,未来两三年正好处于关键的时间窗口。
二、升级与转型
从系统升级角度,需要重点关注云平台架构、微服务重构、AV+IT融合这三个方向。首先,云平台架构是现阶段“平台+应用”模式的最佳实现,IaaS实现基础资源横向整合和统一管理、PaaS负责后台逻辑实现和能力提供、SaaS完成前台应用工具灵活接入。对于电视台应用场景,在统一资源管理和业务支撑平台上叠加多样应用工具,可以使资源摆脱系统束缚、将流程转换为内部交互、让应用得到灵活部署。其次,服务实现颗粒度的细分对于提升重用效率、保障迭代敏捷至关重要,且与平台架构结合相得益彰。因此,从服务到微服务不仅是剥离和拆分,而是重构和质变。再次,IT对AV的支持力度与日俱增。视音频应用不仅满足于利用底层IP协议方便传输,而是能够完整融入IT平台。这是自从十余年前信息技术在广电行业大规模应用后第一次出现建立统一AV+IT平台架构的机会,不容忽略。
从系统转型角度,我们应该将安全、维护、运营等多个需求维度纳入统筹规划范围,着重实施从数据化到智能化的策略。以往的系统规划和建设,一开始是以技术为中心的,架构、产品、方案决定了可行程度;后来逐步意识到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功能、流程、效率成为衡量服务水平的指标;如今在此基础上,还要以安全为基础、以维护为保障、以运营为趋势,实现多维需求适配。当下互联网发展呈现出明显的智能化演进脉络,智慧广电成为行业战略,数据化则是智能实现的基础。唯有以数据为核心对系统进行重构,在技术平台转型中通过数据治理与应用实践,才能迈入智能化之路。
三、挑战与应对
技术平台的升级转型有其规律可循,系统因素之外还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系统厂商发展滞后的负面作用如何消除。近年来大部分用户都有切身体会,互联网技术发展与行业应用之间产生了背离。平台架构和应用方式改变了系统厂商赖以生存的商务模式,乙方的发展迟滞反过来又使得系统建设更多是简单复制而不是积累跨越,用户需求往往得不到真正满足。对此,可以考虑系统集成商与多家小型软件开发商协同的办法。前者负责平台架构和主体逻辑的实现,后者引领快速迭代的业务研发,以解决技术应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图1
二是技术体系自身机制的桎梏如何缓解。该体系大致分为系统和资源、运转和管理、治理和战略三个层级,如图1所示。电视台与先进行业相比,系统层的差距最小,运转层次之,治理层最大,不少用户技术体系的基础框架和发展策略尚不清晰。对此,可以尝试从底层入手,采用多维适配、数据核心策略,在规划和建设中通过系统升级与转型,推动运转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为后续治理能力和战略水平的改进奠定基础。
三是影子技术的风险如何避免。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物理方位、接入规则、倾斜政策都无法维持组织内部技术体系的温室效应,要想避免成为单纯的影子就要接受外部挑战。以公有云服务应用为例,主要有四种场景:提供运营数据支持服务、助力内外协同任务、满足资源按需拓展、实现应用完整迁移,如图2所示。其中前三类基本上属于以往依靠内部技术体系无法提供的纯新体验、价值显而易见,但第四类服务则意味着非常现实的影子化风险。对此,单纯回避不是办法,恐怕还是要回到勤练内功、提升能力的初心。
四、小结和展望
对于电视技术工作者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一方面,互联网浪潮使我们可以充分共享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支持内容生产、保障安全播出的基础上推动整个电视技术体系面向创新、驱动的战略转型,更紧密的与组织发展战略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能顺畅驾驭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就会被迅速的OTT甚至完全抛弃。同时,技术体系自身多年演进过程中积累的一些平衡性、充分性问题,例如培养激励机制匮乏、与业务需求变化脱节、管理保障能力欠缺等,将随时成为绊脚石。
媒体融合是当前的热门话题。但是,行业只有在自身业务和管理水准达到一定匹配范围之内时,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互联网融合。打铁还需自身硬,技术系统发展也是如此。变革和转型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推动技术应用、提升服务能力、适配组织战略、促进自身发展,始终应是我们不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