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市场都遵从这样一个规律:一开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而后各方势力较量一番,出现头部巨头,接下来就是市场前面几位“收割”大部分市场,排名靠后的企业,要么被淘汰出局,要么选择“投诚”,最终市场进入更惨烈的集中化阶段,头部保持三足鼎立或两强角逐的稳态。
恰恰,全球云服务市场就进入了最后的收官战。近日,美国权威调研机构Gartner近日发布了一份全球公共云市场份额报告(2017年),行业领导者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位列全球前三,三家的市场份额均进一步扩大,继续蚕食其他家的市场占比。其中阿里云是该榜单中唯一上榜的中国企业,在公共云市场再次超越谷歌云,稳居全球云计算前三。
马太效应再现,云服务市场走向集中
其实,在这份Gartner的报告发布前,全世界云服务市场早已经出现了“三极分庭抗礼”的竞争格局,甚至行业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将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统称为云服务领域的3A集团。这一次,3A在这份报告中,再一次呈现出了新的现象:
一是,3A占据了全球云服务市场的大部分份额。2017年,亚马逊AWS的市场份额为52.3%;微软Azure表现也相当强劲,已经是为微软贡献利润和拉升股价的奶牛产品,属于战略级业务,市场份额为13.4%;阿里云排在全球第三位,市场份额为4.7%,后劲十足。按这份报告统计,3A三家企业加在一起的总份额70.3%,其余若干家others分食剩下的29.7%。
二是,过去3A虽然把持着云服务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但还没有出现快速蚕食“中长尾”对手的迹象。但从这份Gartner的报告来看,马太效应的拐点终于出现了。我们可以对比一下Gartner发布的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年的相关数据,2015年3A的市场份额为49.1%,2016年为66.6%,2017年则为70.3%。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全球云服务玩家前三名份额不断集中,保持了较高的增速,而排位靠后的云服务厂商份额出现了不同比例的萎缩。
此前,Gartner每年都会同步发布一份全球公共云魔力象限,2017年有14家云计算厂商入围了魔力象限,但2018年,这一数量陡降到了6家,其中有8家企业被剔除了名单。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变化呢?其实Gartner作为一家拥有接近40年历史的信息技术调研机构,每年分析和洞察很多行业,对市场竞争格局的把握和预判相当准。Gartner既然这么调了,留下的潜台词就是——市场已经有答案了,第六以后的云服务厂商几乎没有出头之日了,也就没有继续分析的必要了。
三是,阿里云是3A中最大的一个变数。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如果熟悉全球云服务市场竞争演变过程的话,就会明白,退回到几年前,阿里云在这张榜单中并不显山露水。之前,谷歌云在TOP3内,但随着阿里云的快速崛起,硬生生地抢走了谷歌云的位置。不仅如此,如今阿里云的份额与排在第一位的亚马逊AWS、第二位的微软Azure不断缩小距离,同时又逐渐甩开后面的谷歌云更大的距离。从Gartner报告呈现出的增速上,AWS仅有25.0%,阿里云全球保持了62.7%的速度,相比,谷歌云、IBM均低于这一增速。
为什么说云服务市场里的小玩家会越来越弱?
何为马太效应?是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社会现象,相信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只不过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人也有不少。马太效应的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在《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这么说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其实,马太效应之所以是铁律,是因为一旦出现,就会摧枯拉朽,并推动市场快速进入洗牌阶段。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是,对云服务市场的客户来说,他们更愿意选择3A的云计算厂商。道理很简单,云服务是支撑未来商业进化和创新的基础设施,随着企业客户更多业务迁移到云服务平台上来,一旦中断或宕机,会给企业业务和品牌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对大型企业客户来说,排名靠前的云服务商更可信,服务质量上更有保障。
之前有过一份统计数据显示,阿里云服务着数十家的央企客户,三分之一的中国五百强企业是阿里云的客户。而央企或政府公共服务客户在选择云服务平台上的倾向性更强。
而且,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是数字转型的典范。如今阿里云将此前服务于阿里巴巴、支付宝的数字技术和方法论输出到市场。历过实践检验的技术解决方案,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飞天,这些都是其更容易赢得大型客户信任的原因。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说过,“我相信未来的五百强企业,有80-90%用阿里云,他们在不断地接入进来,并推动阿里云业务快速增长。”
二是,IT基础设施往往都有投资上的连续性,各家云服务平台的异构问题,让企业客户为了保护过去的设备和软件投资,以及避免产生后续升级的兼容性问题,在需要继续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云服务容量时,更倾向于选择之前的平台或技术,而不是全新的平台和技术。这一点与企业级IT市场里企业客户被“锁定”的现象一脉相承。
一家技术实力强的平台,会带来更多的付费用户,对应更高的收入,平台就会持续开发,推出更多的创新功能。根据财报,阿里云2018财年的Q3季度内,共发布了396项新产品和功能。这些创新技术和功能的推陈出新,让大多数企业客户只要选择了某一平台,依赖度就会越来越高。恰恰因为这一规律,让3A拥有远比排名靠后的云服务厂商更强的扩张力。
三是云服务地盘上的竞争早已过了拼服务器、存储和数据中心节点数量的时代,因为算力、存储等资源很难形成各大平台竞争的护城河,相比,云服务的软硬件所构建起来的生态,才是最关键的。
我们去看一下亚马逊AWS和阿里云的模式会发现,生态建设是两家共同所倚重的关键牌。亚马逊AWS拥有广泛的安全系统、工具和认证体系,还建立了全球APN 合作伙伴系统。据悉,AWS提供了超过125项的服务,涵盖了计算、存储、数据库、联网、分析、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安全、混合云、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媒体,以及应用服务、部署与管理等方面。可见,从产品到渠道,亚马逊AWS形成了一张庞大的生态网络;同样,阿里云也视生态为血液里流淌的基因,不仅拥有完整的生态产品,包括了行业PaaS、SaaS、底层硬件提供和服务、实施、运维服务等全面覆盖的服务,还建立了云合作生态体系,合作伙伴服务客户数量超过了10万家,伙伴业务年增长率超过200%,2017年,阿里云合作伙伴的云服务订单数超过了200万单。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市场,只要进入了生态战阶段,排名靠后的企业被边缘化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因为生态是一个能量团,远比单一企业的力量要大得多。这一点在中国市场表现得异常突出。目前来看,阿里云已经”垄断“了国内市场,排在后面的腾讯云、金山云都没有讨到太多便宜,差距更是巨大,几乎不存在追上的可能性。而从一年举办多次的云栖大会身上,也能感受到阿里云一统江湖的地位,以及一呼百应的生态合作网络的影响力。
阿里云是最大变数因子,有机会逆袭微软Azure
那么问题来了,在全球云服务市场中,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阿里云三者将收割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但3A内部的三足鼎立格局,接下来会出现什么变数呢?仔细想想,可能最大的影响因子来自于阿里云,甚至不远的将来就可能有机会逆袭并超越微软Azure。
为什么会给出这样的预判呢?
从全球云服务市场来看,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都致力于全球市场的扩张。这三家也都在局部地区拥有霸主龙头地位。比如IDC发布的一份《2017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报告》显示,阿里云在中国市场占有47.6%的市场份额,而且阿里云已经连续12个季度保持了三位数以上的增速。
与此同时,阿里云的全球化布局也逐步进入收获期,其既有中国市场的内驱力,同时又有全球市场的外部驱动力的注入,两者一旦形成合力,能获得远超亚马逊AWS、微软Azure的更高增速。
先来看国内市场。科智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云计算市场深度调查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云市场的规模有望达到3900亿美元。目前中国云计算市场只占到全球的12%,预计2018年占比将达到 18%,规模将从231亿美元增至700 亿美元。可见,全球云服务市场看中国,而中国则看阿里云。
再看海外市场。公开数据显示,阿里云目前服务客户已经覆盖欧洲和美国等不少巨头公司,包括毕马威、雀巢、菲利普、SAP和施耐德电气等,这意味着阿里云已经从服务中国本土企业走向全球化,为更多国际客户提供云服务。就在最近,阿里云高调亮剑,在法国巴黎发布了欧洲、中东、非洲“生态系统伙伴计划”(EMEA Ecosystem Partner Program),英特尔、埃森哲等成为此次计划的首批参与者。不仅是合作生态网络扩建,数据中心节点的基础设施上更是马不停蹄,今年1月印度大区开服,两个月后,印度尼西亚大区又快速点亮。数据显示,截止目前,阿里云在全球18个地域开放了45个可用区域,全球合作伙伴累计超过了8000家。
不久前,摩根士丹利分析师认为,到了2024年,阿里云营收规模将达到285.83亿美元。类比亚马逊AWS的估值比例,分析师给出目前的估值为670.94亿美元,成为阿里巴巴的下一个“增长极”。这比2016年华尔街给出的390亿美元估值有大幅增长。但其实相比估值数字,更应该关注的是,阿里云与阿里旗下业务的全球化版图所形成的共振效应,阿里菜鸟打造全球物流骨干网,马云极力推进的eWTP电子贸易平台,这些都将给阿里云带来更大的品牌和认可度,成为其在3A阵营中继续上位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