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污染样本户、窃听和截留数据、直接篡改数据等,相关部门也多次出手整治,但收效甚微。陈年痼疾难治,缘于各方共谋所致。收视率直接与各方利益挂钩,剧集能不能卖个好价钱,电视台能不能把广告位推销出去,广告商的钱花得值不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视率的高低。通过人为操控、购买收视率,可以直接影响电视剧的身价和排期、电视台的收益、广告商的利润、明星的人气和身价,进而影响整个电视剧产业。各方都有利可图,大面积的收视造假被容忍,行业腐败由此滋生,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据郭靖宇透露,目前一部80集的电视剧,购买假收视率的要价高达每集90万元、总计7200万元。收视造假愈演愈烈,制片方、电视台和广告商被一起绑架,既是造假的助推者,也是受害者。
收视率本为投放广告提供依据,但目前各方将其看作衡量节目质量和演员专业能力的唯一评判标准,一些优质的节目和剧作一旦遭遇收视率下滑,可能被边缘化,甚至被播出平台撤档、淘汰。必须明确,电视内容产品不仅要经济效益,也要承担社会责任,而且要把社会效益置于经济效益之上。只有摒弃对收视率的盲目追逐,引入多元评价体系,才能斩断收视率造假的黑色产业链,提高电视节目质量。
目前国内收视率调查公司“一家独大”,行业中没有其他数据可对比。由于收视率调查运作基本不公开、不透明,一旦其数据被污染、造假,整个行业可能陷入泥沼。一家独大容易导致垄断,若有多家收视率调查公司,数据真实性公信力将大大提高。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这几年,其他收视率调查公司进入中国市场,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占据一席之地。如何扩大收视率调查来源,保证数据的真实有效,还有待探索。
目前我国尚无有关收视率的法律法规,监管机制缺失导致违法违规风险低,纵容了收视率造假。2012年电视剧《大祠堂》的出品人在微博上举报过收视率作假、2016年电视剧《美女私房菜》因收视率问题报案,但最终不了了之。此前出台的《电影产业促进法》,针对“偷票房”“买票房”等制定了严厉的惩处条款,电视剧行业也应尽快出台相关法规,对提供收视数据的机构予以严格监管,对收视率造假行为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