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加速服务转型
从云计算、大数据到人工智能,科技的迭代速度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象。而云计算市场竞争之激烈也有目共睹。以往为各行业都关注的“转型”,同样也在考验青云这样发家公有云市场的企业。
透过2017 QingCloud Insight大会,我们可以看出青云正以它的节奏加速自身的“转型”,比如在企业战略布局上,从以前的基础云服务商,转变为现在的云计算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即“全栈”服务。而产品服务能力方面,除了交付公有云,还在私有云、托管云和混合云上,为市场提供完整的云服务解决方案。可以说,现在的青云,更是一个基于云模式的综合企业服务平台。
“青云陆续会将所有PaaS服务上线至AppCenter,包括数据库、大数据、缓存等。”青云QingCloud市场副总裁刘靓表示,“我们正在努力做的是融合IT与CT(通讯技术),重新定义它的交付模式,为一个智能的时代做好基础动力准备,这是青云接下来的战略重点。云服务商的使命除了做好时代的基础动力外,还需要为新的智能商业提供相应基础工具、应用及平台。
2017年补足产品线应对“全栈”服务能力要求
可以说,当前云计算市场的快速发展倒逼云服务商加速转型。想要提升对市场的交付能力,就必须保证能够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
2017 QingCloud Insight大会召开前,青云QingCloud CTO甘泉提前“剧透”了今年即将发布的重磅新品,“今年QingCloud Insight大会将有8项服务和产品推出,既有新产品,也有服务升级。”
比如在IaaS层,新推出了Server SAN、物理主机服务(Bare Metal服务及硬件SDN集成)、QingStor对象存储2.0;AppCenter方面,会推出分布式数据库(代号RadonDB);以及基于Kubernetes的容器服务;此外,还会推出统一云管平台,而且青云平台将全面支持ARM V8架构,为全面支持国产化提早布局。
上图中蓝色部分为青云今年重点打造的新服务和产品
甘泉表示,“今年青云研发团队所做的事情基本是蓝色部分,特点是跟非虚拟化相关。这里涉及硬件SDN、SAN存储、NAS存储、对象存储2.0、Bare Metal,在此之上有Kubernetes App Platform,最后有分布式数据库。在推出这些服务后,青云会形成全栈的一体化平台解决方案,涵盖虚拟化和非虚拟化两部分。”
具体到新推出的几项主要产品,甘泉一一做了详尽介绍:
第一、QingCloud Server SAN。传统企业所熟悉的SAN,好比一个大存储柜,里面插了很多硬盘。青云Server SAN并不是用一个存储柜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是用离散的Server node,每一个Server node上会有自己的硬盘阵列,共同组成SAN服务。相对于SDS(即现有分布式存储),SAN可以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容量问题,SDS不能突破单台物理机容量的限制。而Server SAN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用很多节点组成逻辑上的卷;二是强一致性问题。强制所有Replication写完后再反馈。
说到Server SAN的特性,比如单个Volume可达20万IOPS、数据恢复和迁移过程不中断、支持超融合部署等。但就其意义,甘泉认为,“Server SAN是公有云存储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补充。对私有云来说,Server SAN很可能是一个核心。这个产品对我们非常有战略价值。”
第二、QingCloud物理主机服务。此前,青云已有的SDN架构,包括纯软件的SDN Controller以及底层超融合设备,可以运行的是虚拟主机和容器主机。今年即将新推出的是物理主机服务(包含Bare Metal和硬件SDN集成)。这样在其SDN总控(Hybrid SDN Controller)上,全面实现了对纯软件SDN、硬件SDN(比如华三和思科硬件SDN)、以及Border Cluster(实际上就是物理机)三方面的控制部署。
“如此布局的最终目标是实现Bare Metal(BM)和VM、CM无差别管理,即在青云上可以同时申请虚拟主机、容器主机和物理机,平台实现自动安装。同时,VM、CM和BM可以在一个VPC网络里,从业务视图来看三者是一体的。而且Border Cluster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虚拟网络和物理网络之间的打通,我们不想做孤立的系统,BM和VM中间一定需要打通。”
另外,甘泉还解释说,他们就Bare Metal服务推荐使用云刀片机,“上面没有存储,只有计算。”按其构想,刀片机负责计算域,Server SAN负责存储域,使这套架构跟传统企业的软件架构几近相似。“采用这种架构承载企业核心业务的主要原因也在于,大型企业核心业务属性完全不同,如果节点宕机,计算和存储都会宕机。虽然青云恢复得很快,但对于核心业务来讲,企业最多只能接受存储节点宕机,因为它是一个Cluster,某一个节点宕机不会影响整体读取。基于可用性、稳定性、可用性考虑,BM能够很好地承载核心业务的处理。”
当然,是否所有云服务都能采用这套计算和存储域分离的架构?甘泉直言,“在公有云肯定不行。你想把这套架构直接照搬,理论可行,实践不可行。不可行的原因在于所有存储读写都要通过网络。一旦网络出现了问题,存储域不会挂,计算域全挂了。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业务模式是,20%的主机用Bare Metal处理核心业务,80%的主机用Virtual Machine或者Container Machine处理接入。显然,为尽快应对随之而来的传统企业业务上云的需求,青云在积极部署为之服务的对策。
第三、QingCloud分布式数据库。对于这项服务,甘泉表示,分布式数据库解决的就是海量结构化数据的处理问题。“实际上结构化用MySQL就可以解决,但‘海量’问题不好解决。单个MySQL处理容量有限,也许TB级就是极限了。但企业如果有一个非常大的数据库,比如PB级,该如何解决?这时就需要分布式数据库自动帮用户分库分表,分库对用户是透明的,只在底层分库。每一个子库都是高可用的,坏一两个都没关系;而且数据保持了强一致性,故障能够秒级自动切换。这种分布式数据库对用户来讲,首先它的Backend是用MySQL实现的,其次面向用户的接口也是MySQL。使用这样的分布式数据库和使用单机MySQL无差别,迁移也变得非常容易。”
第四、QingStor对象存储2.0。两年前青云发布了该服务的1.0版本。2.0版本的几个关键是:首先是存储分层架构,把对象存储后面的Backend分为几级,例如标准存储(热度比较高)、冷存储(低频存储)、近线存储等,再根据数据的活跃程度,在分层里自动做平衡。低频存储节点的存储容量也做的非常大,有60×8T、60×10T,即一个节点可以存储将近600T的数据,主要面向企业的冷数据。
而NAS Proxy(存储网关)的作用,企业想使用对象存储,还需要API,比如S3的API或者Restful API。但对很多用户而言,只想把对象存储当作一个盘来用,NAS Proxy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它可以暴露NFS接口,把对象存储当作本地硬盘使用。
其实,青云推出对象存储跟分布式数据库两种服务,最大差别就在于,后者是解决海量结构化数据的处理问题,对象存储则是解决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问题。
第五、QingCloud统一云管平台1.0。甘泉认为,在私有云里,很多用户需要有一种更便捷地方式去管理。“我们发现用户对云管平台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求能管理青云的资源,也需要管理其他资源,包括平时很少见到的审批管理、服务目录管理、组织机构管理等需求。于是我们花了大力气将其完善起来。”云管平台采用插件化管理方式,青云平台只是其中一个插件。
第六、全面支持ARM架构。未来青云将管理节点、计算节点、存储节点都移植到ARM服务器上,即可以用纯ARM服务器部署和搭建一套青云云平台。而青云支持ARM平台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支持国产化。当前很多行业对国产化要求很高,支持ARM即支持计算资源全国产化;二是节省成本。现在ARM平台发展非常快,它的成本非常具有优势。青云在今年开始支持ARM架构,很快将会部署在其公有云上。当然,不会直接开放给用户,而是在青云Application基于ARM部署。“用户直接用ARM主机还是有难度的,因为它底层架构完全不一样,指令级也不一样。”甘泉坦言。
此外,IOT也被青云纳入了未来布局的视野。“未来的社会将从数据化社会、信息化社会进入智能社会,从互联网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作为云服务商,如果只交付云端处理能力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解决云端对来自所有硬件设备、智能设备的数据通讯和处理能力。我们希望能够提供面向物联网设备端的应用开发、部署和运行的平台能力。”刘靓透露说。